大臣们一个个都不相信。om
其实发展到现在,韩琦与欧阳修已经是众叛亲离,史上也能看出,以他们的声望,在赵顼朝贬下去后,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提议让他们进入两府。再看郑朗,皆知道赵曙忌惮郑朗,然到现在为止,最少有五十个大臣上书或者面奏,让赵曙起用郑朗。手书案后,估计上书的大臣更多。
人多力量大,也不怕韩琦与欧阳修,纷纷质疑。
曹太后一度为赵曙所做的种种,差一点动了废立心思,即便让韩琦所逼,没有垂帘亲政,至今玉玺仍未交给赵曙。能下这道命令,将一个外人上升到与自己丈夫同等的位置上吗?
不但让赵允让成了皇上,而且赵允让的夫人们王氏、韩氏以及赵曙那个乞丐亲生母亲全部升级为妈妈,一起称后!
难道曹太后与赵祯一样,这个元旦过下来,也患了失心疯?
韩琦将曹太后手书传下,字是出自欧阳修的字,是欧阳修写的书奏,但有曹太后的章印与画押。
不承认都不行了。
群臣瞠目结舌。赵曙也看到大家的愤怒,“自觉”地让了一步,下诏道:“朕面奉皇太后慈旨,巳降手书如前。朕以方承大统,惧德不胜,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当。且yu以茔为园,即园立庙,俾王子孙主奉祠事,皇太后谅兹诚恳,即赐允从。”
父亲是要认的,三个妈妈也是要认的,皆是皇亲,至于那三个太后,确实过于耸动天下,太后是好心,但俺不敢接受,仅接受一个濮安懿皇。要么改赵允让墓为园立庙,再让赵允让的子孙赵公朴改封濮国公。主奉濮皇祀事。
让了好大一步。
群臣悲愤万分,并且不同,中书如此,心中稍有正气的士大夫们一个个全部失望。因此郑朗每一文出,导致一个结果,报纸销量大增。没有郑朗文章与有郑朗文章销量最低相差八万多份。最多时相差了十三万多份。其中士大夫与宗室子弟就贡献了最少近万份销量的贡献。
郑朗未谈濮仪,只说礼,以及礼相关的慈孝忠恕。
承认忠很难能做到,但有人做到了,文有范希文,武有狄汉臣。这就是士大夫的一个标准。作为士大夫,享有祖宗带来的种种待遇,百姓的供奉,得忠于国家民族。得忠于君王。这个忠非是顺从,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此郑朗儒学成了大部分士大夫的指路灯。
听着太监在宣读诏书,还不能称为诏书,两制还未重新誊抄,只能说是草制。大家一个个怒火中烧。可因为有曹太后的画押章印,一个个无可奈何地离开。
有人在骂曹太后,有人要寻找真相。还有人责问,中书给出官方的答复。正月二十一,也就是赵念奴刚回到郑州的时候,韩琦在主持祭祀活动。赵曙则在宫将其他中书官员喊来议事,大约事未决。又将韩琦召回来。这时候欧阳修写了两份诏书,是欧阳修写的,那个字赖不掉的,一份交给赵曙。一份交给了曹太后。
没有想到曹太后深明大义,不想国家因为此事再争吵下去,于是盖上章印,画上押。准许了欧阳修的奏章。
能不能相信?
司马光表示了质疑:“陛下既为仁宗後,于礼不得复顾私亲……臣又闻zfu之谋,yu托以皇太后手书,及不称考而称亲,虽复巧饰百端,要之为负先帝之恩,亏陛下之义,违圣人之礼,失四海之心。zfu之臣,祗能自欺,安得欺皇天上帝与天下之人乎?臣愿陛下急罢此议,勿使流闻达於四方,则天下幸甚!臣今虽不为谏官,然向ri已曾奏闻,身备近臣,遇国家有大得失,不敢不言也。”
忍无可忍了,即便不是言臣,司马光也无法再沉默下去。
吕公著也说道:“今但建立园庙,以王子承祀,是於濮安懿王无绝父之义,於仁宗无两考之嫌,可谓兼得之矣。其亲字既称谓难立,且义理不安,伏乞寝罢。”
不报,诏百官议追崇典礼。
更多大臣上书反对,这时候韩琦与欧阳修是不敢跳出来的,于是喊出一个小人物,与郑朗少年时谈儒学,同样来自郑州的那个进士孙固,此时乃是诸王府侍讲,他说了一句话:“礼可变,天xing不可变,王宜称亲。”
不敢说郑朗修礼修得不好,实际因为赵曙的种种,郑朗这种儒学,已经得到更多正义人士的认可。
并且郑朗此次修儒保留原来的实用xing,更力求使它变得简单,只要对儒家经义略jing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看明白,便于颂传。但依然看重了实用xing修来就是用来运作的,做人行事齐家治国。
在礼中隐晦地就说了赵曙与韩琦的做法不对。
因此孙固玩了一个花样,礼法上赵韩做错了,可这乃是天xing,它凌驾在礼之上!
吕大防一听就急了,好在御史台就有报纸。
劳逸结合嘛,有时候公务之余,大家喝茶聊天,还有新近增加了一项乐趣,看报纸,太学办的ri报乃是官方报纸,有权威,也傲慢,两种晚报为了争夺市场,只好通过提前刊登来抢销量,因此五天一版。等于十天能看到五份报纸。除了国家大事,还有诗,小广告。
御史台也看。
郑朗重新儒学后,一起登在京畿晚报上,吕大防从中挑出几份。一个是郑朗著仁义的文章,一个是郑朗著礼纲要的文章。
刻意探讨了人xing,也就是孙固所说的人的天xing。郑朗虽然说得更简单,但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