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济带着孙子孙女离京,走之前对谁都说过归期在年节之前,但他心里的想法只有孙女林雅青了解:既然出去了就不会急着回来,趁着赈灾的名目,把想做的事儿都做好做完!

因此他们留在江南过年,其实是在计划之内。【网首发】

祖孙俩曾有过商量:在老家重新置些产业,修好屋宅,林雅青就留在故乡不必再返回京城,待林源济安排好一些事情,老了也回乡定居,远离繁华喧嚣,过平静安逸的田园生活。

林源济甚至还向林雅青谈到她的婚事,他直接将好友即王睿祖父的书信拿给林雅青看王老爷子明确表示要与林家结亲,适婚人就是王睿,林家有几位姑娘,让谁嫁进王家都行!林源济经过考较对王睿十分满意,他就是想把林雅青许配给王睿。

林雅青还没表态呢,楚国公府闹了那一出,定王强势宣告非林雅青不娶,这事便彻底给否了。

林源济深深惋惜,明白王睿再不能沾这个边儿了:林雅青之前虽与两位亲王有牵扯,但那已成过往,若她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嫁与王睿倒也能平静过一辈子,可如今重新被定王提溜出来,这样的名声只会连累王睿,小伙子才识不凡,将来是一定要走仕途的。

与定王抢夺姻缘,王睿没那个资格和能力,林源济也不能够让他为了自家孙女毁掉大好前程。

林雅青的婚事目前就只能这么着,走一步看一步顺其自然了。

林源济很无奈,好在孙女历经变故,心境变得豁达了,性情也明朗许多,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会轻易陷于困惑,这点令林源济十分欣慰。

祖孙在故乡江南过了个安乐年,远隔万里之遥的京城自然也不会因为少了他们几个而缺失节日氛围,相反,今年林府的年节过得依然热闹欢乐,喜庆之气似乎比之往年还要浓厚几分。

林源济虽不在京城,有定王府精心训练的信使快速传递书信,家中事甚而京城形势他都能了解清楚。

林廷安和林廷佑兄弟俩当了多年的官,惯在官场上应酬,家中经济运营等庶务他们是不管的,只安心养伤,如今伤病应该基本都养好了,又有林谨知等晚辈成长起来,更用不着他们操心什么,每天只是接见客人,读书清谈,再来就是为儿女之事作作主。

比如林雅兰与贺家的亲事,林雅青受林雅兰请托,在祖父跟前帮忙说话,林源济最终答应了,写一封信交待林廷安和林廷佑具体操办,林、贺两家已定了亲并择好婚期。

还有林慎知、林博知,林慎知和林雅兰一样的情况,原是在着议亲的,林府出事女方家就缩了头,所不同是林雅兰念着贺献,而林慎知没见过那位与他议亲的女子,就根本不当回事,因此腊月里有媒人上门,林老太太和二太太沈氏瞧着不错,伯父和叔父点了头,婚事便定下了。

林博知的亲事是林老太太作主,林老太太的意思,既然定王与六丫头的婚事又算数了,那总不能赶在做哥哥的前面,因而急着为林博知说亲,林源济对此不置一词,让林廷安自己做决定,林廷安眼下只此一子,十七岁了,也该谈婚论娶,有老母出面张罗,便顺势给他定下了事。

小儿女喜事之外,另一件令林家人注目的便是林廷训那边传来的消息。

林廷训流放到了澹州,酷热之地,听说大病了一场,原本胖大肥硕的人瘦成了人干,不过最近有人给他治好了病,林谨之派去的人也能够接近他,还需得在那边苦捱几年,这辈子官是别再想当了,若要归家与亲人团聚,还是很有盼头的。

为了这一桩,林家人特别是二房那是无比的欣喜啊。

京城至江南信使往来,承载这些内容的书信大多先入林源济手中,林雅青未必全部看过,安王却是件件桩桩都大致了解,倒不是喜欢打探别人家琐事,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只可惜他没能看到想看的。

找不见一丁半点林雅青的笔迹,分不清是失望还是高兴,总之心情很不舒爽。

林雅青八月底离京,距今四个月,没给他寄过一封信,需要传信时她只是口述,自有身边人替她提笔记写,她手指头都懒得动一动。

倒是他,一封接一封,每月至少给她写三封信,字数不多,可信封里那一纸金笺……他可是对着琢磨了整天整夜才拿得出来!

舞文弄墨吟诗作词不是他强项,书本于他,只有关于兵法、防御或武功之类才能引起他足够大的兴趣,身边又不缺抄抄写写之人,所以他不常拿笔,就为给林雅青写信,这阵子他是一有空就关进书房,又是练书法又是翻阅文坛各门派诗文,花了多少功夫才写成,巴巴儿派信使从速寄给她,她倒是很有礼貌地回信,每次都是一幅画,画技极佳,整齐规则的工笔画据说是她当时所在之处的景致,除了画,不题一字!

不是说才女么?写个字没那么难吧?

定王一向很能沉得住气,对上了林雅青,他感觉无比心浮气躁。

那样一个柔弱女子,像一片轻羽,不收藏好怕她飞走,可放进心里了,她每天在里边挠啊挠把他弄得痛痒难受。

他当然想要得到粮食,解决边关几十万军民温饱,但真没把全部希望压在林雅青祖孙身上,林源济或许有能力,却不会很大,能应付安王那边就不错了。

所以他给林雅青的信里多是宽慰之语,要求她尽早回京,免得风雪下来误了回程。

那刁


状态提示:第90章 书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