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班的下午,张仕钥接到车间主任的电话,问他有个叫柳晓楠的农民轮换工,是不是在他的工段工作。他说是,车间主任让他把柳晓楠领到车间办公室。
放下电话,张仕钥想不清楚,车间主任什么也没说,甚至不知道柳晓楠在哪个工段工作,找他有什么事呢?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批农民轮换工进厂工作快一年了,大部分都成了生产骨干,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柳晓楠,利用业余时间给车间和工段办黑板报,在车间是挂号的。难道是调动柳晓楠的工作?
张仕钥先跟王艾青打声招呼,让人替换下柳晓楠,领着他去车间办公室。路上,张仕钥嘱咐了柳晓楠几句,见到车间领导要有礼貌,客气一些谦虚一些,如果是调动工作要服从分配。
他觉得车间主任突然要见柳晓楠,必然是想重用他,所以才提前跟他谈话了解一下。
柳晓楠一一答应着,尽管云里雾里不知道车间找自己具体有什么事。他还没有见过车间领导,心里七上八下的。
来到车间办公室,张仕钥敲门后先走进去,看见车间主任和几个政工领导都在,另有一个陌生的中年人。他正要回头跟柳晓楠介绍几个车间领导,却见柳晓楠旁若无人地直接跟陌生男人握手,兴奋地喊着赵老师。
更加令张仕钥没有想到的是,车间的几个领导好像都很熟悉柳晓楠似的,热情地跟他握手,招呼他坐下。见此情景,如果再插话做介绍便是多此一举了,他识趣地坐到一边。
张仕钥眼中的陌生男人是赵广志。赵广志拉着柳晓楠坐到自己的身边,解释说:“你上次交给我的《从军记》稿,在咱们编辑部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一致认为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写了战争,人物情节新颖独特,是一篇难得一见的战争题材的。主编阅读后也大为赞赏,把你定为文联重点培养的文学青年,让我把你的这篇中篇推荐刊物,目的是想助推你走得更远。”
柳晓楠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干巴巴地说着谢谢。
赵广志把手中的大信封和一张汇款单交给柳晓楠,喜形于色地说:“你的《从军记》在省刊第九期头题发表,可见也得到省文联的肯定和重视,以后别再有什么思想顾虑了。因为用的是咱们编辑部的地址,省刊把书刊和稿费寄到我手里,趁着今天下午没事情,我给你送来了,也是想了解一下你的工作和生活。我去宿舍找你,宿舍管理员说你在上班,这才找到你们车间。”
柳晓楠极力控制着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打开信封,是两本省文联的刊物,匆匆看了一眼,《从军记》果然是在头题发表。他把一本刊物交给车间领导,另一本交给张仕钥。
织布车间的几个领导显然被震惊到了,恐怕以后不得不换一种眼光来重新看待农村职工。
他们以前也大概知道有个农民轮换工黑板报办得好,可没想到他会写,还得到市文联的重视,找遍全厂也再找不到这样一个人。赵编辑和柳晓楠的谈话便引起他们高度重视。
赵广志问柳晓楠:“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你们住宿的情况,宿舍拥挤还倒夜班,我想知道你平时都是怎么写作的。”
柳晓楠不好意思地说:“别人睡觉时我趴在床上写,宿舍不安静我到顶楼的楼梯上去写。过节放假我不回家,宿舍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安安静静没人打扰。”
赵广志点点头说:“年轻时吃点苦,多磨砺磨砺不算坏事。我相信你会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来,我和编辑部的几位同仁也会大力扶助你。”
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那几个车间领导听的,希望他们能改善一下柳晓楠的生活工作状况,目的达到了起身告辞。
柳晓楠送赵广志走出厂门,分手时,赵广志对柳晓楠说:“我并非虚言,你的确是咱们市文联重点培养的对象,唯有拿出更优秀的作品才有说服力。小伙子,以后的路还很长,努力吧。”
柳晓楠目送着赵老师离去,站在厂门口稍微平息了一些心情,才去段长办公室找张仕钥,解释了一下当初为什么不学挡车工,张仕钥表示理解。
回到工作岗位上,王艾青关切地问车间找他有什么事,他说晚上到她家里去说。
下班后,柳晓楠和王艾青一同去菜市场,他拿出几百块钱的汇款单给王艾青看,表示今晚借她家的炉灶他请客。王艾青爽快地答应,她比柳晓楠更为高兴。
柳晓楠买了鱼肉青菜啤酒,在王艾青家跟她两口子边喝边唠,很晚了才回到宿舍。
同宿舍的人正准备睡觉。于智勇告诉柳晓楠,晚上来了好几拨人,有车间的有厂部的,有工会的有团委的,坐了很久了解他的情况,不见他回来才散去。
柳晓楠暗自好笑,他正是想到这一点才躲到王艾青的家里。写的秘密公开了,以后不得安宁了。
柳晓楠把两盒烟和一兜桔子交给于智勇,让他给大家分分。
于智勇分发着香烟和桔子,跟大家说,柳晓楠一人成功也是大家的光荣,他为了不影响大家的休息,晚上跑到楼顶层坐在台阶上写,以后大家都要支持他。
随后的几天,车间和厂部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都找过柳晓楠谈话,表达了慰问赞扬和支持,厂团委的宣传栏和厂广播站,也在大力宣传他所取得的成就。
可是,他一直隐隐期待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也不奇怪,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