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饭所用米就是山栏糯米,煮法与普通糯米没什么两样,但在米中加进适量的优质南药,这样味道更好,关键是很补。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等原因,所以黎族汉子才特别能干?
如山黄姜、牛大力、土藤根叶等,都是当地常见的中草药材。
做成后饭呈黄色,所以叫黄色饭。这种饭有补血、提神、强身作用,可疗水肿、贫血等病,实为一种药膳。黎族民俗中的黄饭用于招待舅舅、头人或久别的亲属,可见在黎民眼中黄色饭的地位。
这么牛叉的饭说实话晋阳长这么大都还是第一次吃,中药饭哎,闻起来却没有很浓的中药味,相反有一股浓郁的说不出来的香气,有点糯米饭和黄姜等混合的气味,还挺好闻的,吃上一小口,软软糯糯的特别爽滑。
味道贼棒了!
除了黄色的酒和黄色的饭,腌制的食物当然也不能少,这几乎是中国传统美食当中的传统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腌制美食。
聪明的黎族兄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尤其是在对饮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食谱,其中最能体现黎族特色的是他们腌制技艺,也反映了其生产力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黎族腌制品虽然不多,却享有盛名。他们的腌制品多为混合型腌存,并久储使之酸化分解。常见且广为人知的有菜腩、肉腩和黎语称为“常”的东西。
这名字确实有点奇奇怪怪的。
菜腩采来野菜的幼茎或叶,用粥液冲浸,密封于陶中腌制,一月后可食,气味浓郁独特,酸里带着温润。肉腩的原料较为丰富,有蟹、螺、青蛙,或牛羊猪鹿的皮、脊骨斩碎后,混为在一起,再调加些菜、饭等,调搭自由,在陶缸中密封,放置数月或数年后再食用。有些腌存时间较长的,都化解成酱状。
一旦启封,其味可传数里之外。味道薰郁沉酸,喜欢这种菜食的均称香不可比。大概类似干奶酪、臭豆腐吧。据说,肉腩可分解人体中的尘埃杂质,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特别牛叉有木有?
难怪刚才烟儿和晋妍都埋头大吃,这东西真的是太香了,吃起来让人舍不得停下嘴。
黎语所说的“常”,与肉腩的制法相近,但材料要求有所不同,制法也各异。肉腩所用多为小动物或大动物的皮骨或剩食。而“常”则以整块的牛、猪或鹿肉等,有时也用鱼肉。煮热饭,或炒热米粉,与肉隔层相填累积在缸中,趁热密封。几个月后启封,味道甘酸诱人,被视为珍品。
黎族的这些腌菜的处理技术与甜糟的处理颇有相似之处,显著的特点是陈放时间的运用。尤其是长时间的发酵、酶化,不仅改变口味,也改变了营养成分。所有别有味道,深受黎族同胞的喜爱。
鱼茶也是一种黎族特有的美食,样子同样也奇奇怪怪的,就好像是鱼肉煲仔饭被放在地窖里窖藏了一个月似的,被放在一张宽大的绿色叶子上(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叶子),闻起来也是特别的香。
问了向导之后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叫鱼茶(真搞不懂它和茶有一毛钱关系?),味道又酸又甜的,同时有酒味菜香,是招待贵客时才拿出来的上等好菜。它是用煮熟的米饭与生鱼一起拌入罐子里,加上调料,密封过8天左右发酵而成。此茶可制成干茶和湿茶两种,也可如法炮制成“肉茶”、“菜茶”“蛋茶”等。
奇怪吧?这玩意竟然还是招待贵客吃的上等好菜!不过它的制作工序确实麻烦,味道奇特吃不惯的人刚开始还真接受不了,但多吃几口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就爱上它的,难怪它会成为上等好菜了。
厉害!
琼中小黄牛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这道菜在当地被称之为“鹿肉”、“野牛肉”,肉纤维较细,水分低,如果用最好的12个月左右牛龄的牛制作成的,牛皮会脆而爽,吃起来格外带劲。
这种小黄牛全是野放的,黎族人把它们放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以吃树叶为生。每隔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主人会去山上领着牛群到固定的地方去吃盐巴,如此全生态化的放养方法,才造就了琼中小黄牛的美味之名。
对于小黄牛,黎族人的传统做法是架在木炭上烤。现在又有了许多新做法,如竹筒牛肉、琼中橙汁扣小黄牛等。晋阳等人这次吃的是最传统的木炭烤小黄牛,外焦里嫩滋滋作响,咬上一口香脆多汁,简直不要太爽!
小亭子不远处就是一家黎族当地人开的小饭店,呃,说是小饭店,应该用小吃摊来称呼或许更准确一点,就是木头或者竹子搭成的长廊,跟普通街边小吃差不多,一个个黎族兄弟姐妹会在这里摆上自家最得意的美食......
最多的是那种农家土灶,恩,和一般的土灶不一样,他们这里貌似都是用大石头垒成的,奇奇怪怪的,上面有蒸了很多竹筒饭、黄姜饭、黎族特有的糯米粑、木薯粑......要么就是一堆炭火,上面烤着各种烤鱼、烤肉......从各种海鱼、鱿鱼,到牛羊猪肉、鸡鸭鹅肉,最神奇的竟然还有烤鲜芭蕉的。
芭蕉哎,这玩意看起来和香蕉差不多,可是吃起来却有一种奇怪的说不上来是涩还是酸的味道,一般人可能吃不太惯,但是晋阳很喜欢,酸酸甜甜的吃起来很带劲。
唯一可能让人有点接受不了的也许就是山蚂蚁蛋了?听名字就知道这肯定是一道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