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从香江走向世界>第45章张“超人”

如今香江到处都是张恒收购和记黄埔的新闻。

作为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落入一个华人手中,这对于香江的英资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震惊的。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本港零售业,那时规模名气都不大,远不可与怡和、太古等洋行相比。

可是自从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和并令和记黄埔在英资四大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如今已经是香江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七十多亿港元,又是香江最大上市公司之一,在英资企业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今被一个华人收购了,这无疑是给所有英资企业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这对香江社会历史发展来说,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载入史册的转折点。

许多英资企业的人都质疑沈弼的想法,而沈弼直接正面回答道“银行不是慈善团体,不是政治机构,也不是英人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银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谁能为汇丰赚钱,谁就是汇丰的好朋友。”

而英国的《泰晤士报》则在报纸中分析道:“近一年来,商界天之骄子张恒在香港商界进行重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分,使得香港的许多英资公司感到紧张。”

其中更是有一篇文章试图以时代背景探讨华商得势的原因。

众所周知,香江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仍是华人,掌握香江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民族。二战以来,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

如今97将近,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华商新贵如虎添翼,他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江的英商分外不安。

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大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

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张恒这个天之骄子能与英国商界的优秀分子相提并论。

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颇,并含有“大英帝国”的口气,可是并不能改变张恒收购和记黄埔的事实。

七十年后期,羽翼渐丰、雄心勃勃的华资财阀开始觊觎英资公司的控制权,正面挑战英资财团至高无上的权势,可是因为香江经济一直以来都处于英资财团垄断控制之下,所以华资财阀一直都有所忌惮。

而如今和记黄埔被张恒收购,张恒成为了入主英资四大行的第一位华人,打破了英资企业近一百年来对香江经济垄断的局势,彻底扭转英资在香江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华资财阀也因此蠢蠢欲动,这是香江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其深远意义在若干年后才逐渐显露出来并反复被人提起。

而这一次张恒也真真正正的以商人的形象走进了香江人们的心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张恒就是他们的偶像,整个香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张恒事迹和张恒那大胆的宣言而崇拜的进入了狂热的境地。

经过一段时间,外界的舆论本有慢慢平息趋势,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周,因为一句对联再一次引起了一场关于张恒的舆论风暴。

文学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看了张恒兵不见血刃的先后收购了九龙仓跟和记黄埔的文章时候,拍案叫绝,写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很快这幅对联就传了出去,而“超人”之称,也由此在民间不胫而走,人们纷纷称呼张恒为张超人。

不久,各大小报章竞相采用,张恒的超人之名传遍香江,这至少代表一种舆论倾向不少人在承认张恒的“高人之术,超人之智”

张恒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还是感到意外,这个原本是李嘉诚的头衔如今却带在自己的头上,张恒并没有反对,超人本身就代表着无所不能的意思,这样更加能够凝聚自己的神格,在商业上创造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不败神话

张恒也因此再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时代周刊称张恒为‘天之骄子’,这含有说张恒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用一句话来形容张恒,那就是‘一安士(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张恒的体验,究竟幸运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张恒对这个问题只是回答道:

“我的成功事业基本只是靠勤劳得来的”

当然这只是张恒的自谦之词,如今张恒已经名满香江,但是张恒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水满则亏。

所以张恒要给别人自己获得成功有一种靠着幸运的错觉,其实张恒认为成功不仅仅靠勤奋还要靠过人的眼光。

一个人有着过人的眼光才能判断和抓住市场大势,然后通过持之以恒努力从而通向成功,而他看到机会被一般人认为的“幸运”

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的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光靠勤奋是没有用的,否则在香江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很久之后人们才明白张恒的这种“幸运”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张恒总是能站在市场转轨的浪尖,引领新产业的潮流。

国际视野、全景思维、长远眼光


状态提示:第45章张“超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