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帮了这一把,但是沈夏之后,就没有再说声了,偶然遇到,方信感谢,他也只是淡淡的摆手算了。
既然如此,方信也不深交了。
沈同知的确派来一些文书员,然后每人就抄书,既然都归于方信名下管理,那方信自然拿着鸡毛当令箭,索性就拿出了一纸章程来。
首先是选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知道,古本都是手抄,很少有雕刻印刷,因此经常出现版本不同的情况,对此,方信一一审查过去,采取的节录的办法,也就是采取最流行的版本,说明引自那本,又把有争议的段落放到每章节的注释中,同样说明来源,让读者自己来判断取舍。
其次是抄书,抄书就先按照总纲来,一一对应,总共20名抄书员,并且规定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2000字,要求笔迹清晰工整,无错别字,无墨点,又有三人,每天专门检查,如是不合格,有错漏,退回重写。
最后是校订,一万二千卷,分成三组对查,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
同知大人知道此事后,批文:“善,错者有罚,善者有赏,批三千贯,尽由此子来断。”
心中对方信的组织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毕竟这时,年轻的读书人,经常不懂实作,却不知这在后世是非常正常的流程。
一万二千卷。其实每卷数字不大,少者千字,多不过一万字左右,方信计算过,足有三千万字,因此20人来抄录,每天可抄录4万字,但是这样一来,还是要二年时间,当方信想到这里时。不由咋舌,心想自己还真找了麻烦地差事。
幸亏沈夏知道后,报告了父亲,并且和他说了一些什么。说什么就无人知道了,但是方信料来,这事对沈夏也大有好处,因为统一编制的书籍,就容易记忆和带回去了。
同知大人闻听之后。又检查了流程,觉得这事倒真正是大事了,如能整编,就是沈家小库藏书了,以后子孙可世代按此读之,因此还专门从族内拿出许多珍本来,总藏书高达一万六千卷,四千万字。又让族人之中,识得文字者,前来帮忙,一下子集了150人。专门抄录,每天抄录2500字,又派了一些族中儒者来校对主持。
这样大的事情,当然不可能让方信来主持了,于是名义上。对外就说由儿子沈夏来主持整编沈家小库藏书。而方信又提拔了一下,待遇现在晋升到每月三十贯。这可是相当吓人的数字。
就算这样,也要从五月到八月初,三个月的时间,正好到八月秋试前结束。
时间非常快,转眼之间就已经到了七月底,沈家小库藏书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一天,方信正在抄录最后一批文章。
话说,读书破千遍,自解其中意,抄写了三个月,方信现在学问已经突飞猛进,记忆中的经文已经开始融会贯通,再加上获得那些儒者的指点,更是不凡,当然,进步最快的,还是毛笔时,现在方信下笔有神,转折圆润有意,端是了得,自信就算回到了现实,这毛笔字也有三阶成就了。
照例,方信是第一个写完2500字,原因很简单,方信四阶控制力,从无错别字,一丝不苟,至上而下,自左而右,满篇硬是找不出错来,这点非常让众人佩服,说着:“就凭这字这火候,考秀才不是问题。”
其实他本不必写了,毕竟这事算是他起头的,但是他深知自己是外人,还是老实的作实事才是,因此自沈夏来主持后,就不再插手,应命就是,这点深得同知地欣赏,认为他“少年老成,懂得分寸”!
这句来自同知的评语可是非常了得的事情,抄录本是大事,人又多,因此这消息传了出去之后,人人看好,不知不觉中,方信已经具备了一些影响力。
方信写完,看了看周围还在凝神写着的人群,又看了看天色还早,笑着摇摇头,继续研磨铺纸,他无需看书,就埋头一笔笔写了起来。
聚精会神,让自己记忆中地文字全部流露出来,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正把一篇“问勾出”写完,放下笔时,却听身侧传来一个声音说着:“不错,你的字越发长进了,字体严谨而洒脱,于细微处见精神,离你大成不远矣!”
方信吃了一惊,却发觉是同知大人,当下就起身要行礼,却拦住了:“算了,在家中,说了不必如此。”
方信却还是深深拱手为礼,才说着:“这还是大人和公子给学生机会,让我看识了多家名帖才有长进。”
“嘿,如是看名贴就有此长进,族中这些人岂不是个个上佳?还是你天赋甚好,人又勤奋努力,才以此,就这个字,我可说,本郡童生虽多,能及你者寥寥,就此一项,你这次就应该中个秀才。”同知摆了摆手,把纸拿出来,一字字看过,又拿出原本看过,这才又问着:“我刚才看你下笔如神,连绵不断,不看书而一气呵成,数千字随手写就,是不是已经都背了下来?”
“学生学疏识浅,哪能如此,唯可强记耳,连颂三遍,今日就可背下,但是如不反复记忆,明日就忘了大半。”方信心中一凛,知道自己有些疏忽了,平时他也就是这样写着,幸亏自己还每天读一读,这本是为了体会其中微妙大义,现在总算还过的去理由同知大人倒是信了,这种短时间的强记,天资过人之辈中偶有闻之,而真正过目不忘,读万卷记万卷,那实在太过吓人,几是妖怪了,当下就随手抽出一卷,说着:“你且读来背下,与我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