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城的野外有一种菌类,学名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一般大家都叫它“马粪包”,也有的叫它“牛屎包”的。听名字就知道它长得什么样子。
虽然其貌不扬,但是这玩意儿可是好东西,嫩的时候基本是白色的,可以吃,而且味道不错,跟豆腐差不多。等到它长老了,就会发黄变成灰褐色,外皮变皱收缩,然后里面就像海绵或者棉絮一般,充满了粉末。
一般来说马粪包里面的粉末和棉絮都是褐色的,但是有时候会碰到外皮里面是淡紫色的情况,海绵状组织就显得很漂亮。
如果哪里出血了,直接用一点粉末或者撕下里面的一小块海绵状组织,按在伤口上,很快就可以止血。而且它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这还是刘宝小时候在他老妈工作的乡镇卫生院获得的知识。不过那时候他主要是拿着“马粪包”当玩具来玩。
成熟之后的马粪包,外皮收缩,顶上会出现有小孔。小时候的刘宝就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用双手捧着,然后用力一挤压,“噗”的一声,一股烟雾粉尘就会从小孔中喷发出来。
要是挤压的角度不对,弄得不好就会让粉末喷的自己一脸,然后打喷嚏打个不停。但是孩子们还是会乐此不疲,玩的都很高兴。即便到最后没有粉末可以喷了,马粪包的手感也是软软的,捏起来也很好玩。
只是要当心,不能被大人们发现,不然就会被一顿狠训,毕竟是药材来的。不过也就是训一顿而已,娃儿们都是医生护士的孩子,玩玩草药又怎么了?
所以当刘宝来到这个时代,又一次在齐山发现野生的马粪包之后,当然要把它们收集起来。这次来到部落,其实他的背篓里也带着一个,就是为了防止路上不小心受伤了,还可以有个随时能拿出来止血的东西,权当创口贴使了。
不过这两天他忘了这一茬,也就没有及时把马粪包交给羊蹄。再说,他也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巫是不是已经知晓马粪包的药用价值了,万一人家都知道了,自己再拿出来显摆,岂不是很丢人?
但是现在,刘宝很庆幸自己没有第一时间拿出马粪包来。按照羊蹄的说法,他是发现了羊蹄草这种草药,所以名叫羊蹄。要是刘宝也把马粪包拿出来,说是他自己发现的。那大家一时激动,遵照传统习惯,从此叫他……那他还怎么活啊?
尝试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一群人围着他,嘴里尊敬的喊着:“马粪包,马粪包,马粪包……”天啊,杀了我吧。刘宝顿时一头冷汗,不寒而栗。
晚饭之后,大家很快便都开始找地方睡觉了。休息之前,刘宝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还有一些食物剩余下来,这才放心的铺开自己的被子,准备躺下。看来,明早不用担心饿着肚子出门了。
第二天,做完每天的例行运动之后,刘宝回到洞里,吃过早饭,便又一次和妇女采集队一起出发了。不过这一次走的不是昨天的方向,而是另一条小径。略微想想也就明白过来,同一片区域内去的太频繁的话,能够采集的东西也会越变越少。当然要轮换着来才行。
基本行程都和昨天差不多,只不过这一路上刘宝都在留心观察,看到了各种可以吃的野菜就会停下来,挖出来给大家尤其是小猫和梅来看,告诉她们这是什么野菜,注意什么特征,回去以后怎么吃等等。
所以今天走的速度要比昨天慢一些。不过慢有慢的好处,观察的可以更细致,那些半大孩子们也可以花上更多的时间去抓蚱蜢之类的昆虫。
只是可惜的是,一天下来刘宝都没有发现上好的陶土。虽然理论上说只要是粘土都可以烧制陶器,但是原材料质量好一些,做出来的陶器成品也会更加精良一点。
无奈之下,刘宝也只能在回程的时候,勉强找了块还说的过去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粘土,装进背篓里带上。出发的时候肯定不能去挖,带着一背篓的泥巴走路也太辛苦了,而且那时候也不知道前面有没有更合适的地方。
只有一圈转下来,确认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才能在回去的路上顺便取土。除了挖土之外,看见了藤条他也会割下来,盘成圈,让孩子们背上。路过一片竹林的时候,刘宝还特意钻进去,砍倒几根合适的竹子,削头去尾,也找人帮忙拖回去。
陶土和竹子是刘宝昨晚睡前就想好的事情,要做陶器就离不开陶土。而且制作的时候,也需要竹板制成的工具,才能做起来更加顺手。之前在齐山的时候,刘宝就有过这个经验了。
除了制作竹板竹条等制陶的工具之外,刘宝还想再做几根鱼叉,交给族人。不仅是狩猎队的男人们,其实采集的女人也可以装备上一两根,碰到小河小溪的,也可以试试运气,叉点鱼上来,毕竟这个又没有多大的难度和危险。
而且有了竹子,就可以破成竹条,制成更多的陷阱,比如捕鼠夹子之类的。虽然刘宝不想吃老鼠,但是他相信部落的族人们肯定不会介意这一点。
至于采割藤条,则是在今天的路上临时起意。因为刘宝发现,除了他的背篓和小猫的篮子之外,其余的女人们采集到了东西之后只能用兽皮兜着,或者在手里拿着,实在太不方便,效率也有些低下。
而背篓就不同了,背在背上更省力不说,还可以解放出双手,不妨碍做其他的事情。这一路上,女人们经常往刘宝的背篓上看,看得多了,刘宝才忽然反应过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