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醒来,胖子伸了个懒腰,精神饱满。抱着竹筒大口喝了几口水,抬起手背抹抹嘴,下午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明天就要开窑,现在多少也要先做些准备才好。至少,木材方面就要比往常用的多。这次开的窑比前面两次的规模都要大,需要的燃料自然也就相应的多了不少。
还要挖坑。挖出一个半地下的坑室,这样总比在平地上烧更有优势吧?至少陶器受热会更加均匀。不过,在哪里挖坑烧窑才比较好呢?
记忆里,那些古窑址好像很多都是在山上?或者半山坡?胖子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要借助地势吗?好像除了龙窑,其他的窑口不那么看重地势的吧?不过胖子自己找的位置,差不多也是在接近湖滩的半山腰上。
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仅仅是这里的土质较好,既没有湖滩平地上那么潮湿,含水量过大;又没有山上那么多石头,土壤板结不好开挖。
手中现在只有一把工兵铲,只能选择这样好挖又能满足烧火条件的地方。确定了位置,打开折叠的工兵铲,胖子就开始动起手来。
因为面朝山坡干活,所以在胖子的角度看,地势就是前高后低。他首先挖了一个足有三四个平方的圆形浅坑的形状出来,然后向下挖掘大半米深。
因为地形一边高一边低,所以挖出来之后的坑底是平坦的,但是最低的位置是向下挖了半米深,最高的地方却已经向下挖了一米了。
坑洞挖出来之后,胖子想了想,又在地势高的那个位置,沿着坑壁,开出了一条垂直的沟槽,他的打算,是做个烟囱,免得到时候还要在顶上开通气孔。而且这样一来,这个窑坑就可以反复利用了。
当然,只有这条沟槽还算不上烟囱,还有一面开着口呢。还要找东西在沟槽外口堆砌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心通道,才能形成烟囱效应。想不出什么好材料的情况下,只能用泥块或者砖坯来做这个封闭工作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等到明天,那些晾晒的砖坯有点硬度后,就搬过来,一部分砌烟囱,一部分在坑口上沿进行垒砌。
想到烟囱,就想到了空气的流动。大家都知道,冷空气比热空气重,所以孔明灯和热气球才能升空。既然大家都知道,那么胖子没道理不晓得,而且他想到,既然热空气是上升的,冷空气是下降的,那么要是把加热的空气都集中到陶坯那里,是不是加热效果会更好?
想到这,胖子又借鉴印象中那些陶瓷窑炉的结构模型以及参观过的那些实物遗址,他接着在圆形坑洞的外侧,就是地势低的位置,再次向下挖了一部分。要是从上方俯瞰的话,就是一个小的更深的坑洞,连接着一个大的浅一点的圆形坑洞。
做完之后,胖子擦擦满头的汗珠,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等到明天把砖坯都拿过来,将烟囱和坑洞口外沿砌筑好,那么烧制效果会更好了吧?嗯,事实上,要是码砌全部完成的话,这就已经不是平地堆烧了,而是相当于做出了一个简易的窑炉。
做完这些,胖子抬腕看看手表,时间真不经用,一个下午的时光又过去了大半。只是胖子一直在埋头干活,所以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罢了。
出猎的事项只能再次取消,趁着下午还有点时间,先去再制作一批砖坯。胖子估计,按照他计划中的使用量,可能砖坯不够用。尽管明天开窑,这些砖坯都还没有阴干,但是他也没指望它们有多高的质量,就当这些砖坯是湿泥块好了。反正开窑之后,经火一烧也都硬了。
想到制作砖坯,胖子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窑炉的顶部怎么办?用那些砖坯砌筑成一个穹顶?就像拜占庭建筑那样?胖子摇摇头,赶走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后世的工地上,能用砖块挤出一个完美的圆拱形的穹顶,那也不是普通的砖匠能做得出来的。那是什么手艺啊?夸张点说,这门技艺都快失传了。现代社会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哪还有砖匠会这个?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对胖子这种纸上谈兵的二把刀来说,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怎么办呢?不能封顶的话,这个窑炉岂不是废了?胖子郁闷的摸着脑袋,蹲在地上想辙。
沿着坑口外沿,码砌砖坯的时候将它们微微向内中倾斜,尽量减小需要封顶的面积,胖子估摸着这一点他还能做得到,并没有太大难度,小心一点就好,另外码砌的厚度也要相应增加。
只是就算穹顶面积再小,那也还是穹顶啊,不封闭的话,就始终有个洞在那里,怎么处理呢?胖子有点烦躁。
不知道以前那些古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不起来了?那时候只是参观遗址,谁还看的那么细致啊?又不是干这个的,只是凑个热闹而已。
难道又要开金手指?胖子犹豫半天,决定还是算了。那滋味太难受了。而且,怎么说他也是土建专业监理,这点专业素养都没有吗?想想办法看。
想来想去,参考自己的经验以及现有条件,还有他的动手能力问题,胖子觉得还是只能用泥土来进行封闭。窑炉外壁加厚,尽量向中心倾斜,减小穹顶的孔洞面积。然后用粘土做成锅盖的形状,盖在洞口上。
只是在加热的时候,这块粘土会不会碎裂?要是半途掉进窑坑里,那岂不是前功尽弃?嗯,只能加大粘土的强度和韧性了。韧性怎么办?中间加骨架就好,相当与钢筋混凝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