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周品正的哄妻计划又要泡汤了。手忙脚乱的给儿子把尿、穿衣、洗漱过后,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饭。他的饭食都是单独做的——没办法,小家伙就爱吃饭,不爱喝奶粉和吃其他辅食,但是大人吃的饭菜油盐偏重,每天杨小贝都要早早地起来给儿子单独烹制。
周品正虚心地学习了儿子“爱心早餐”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是无论食材还是营养、口味都是用了心的,见平时大大咧咧的小贝每天都这么精心的准备儿子的吃食,周品正知道为了孩子她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能责怪她太过于醉心事业,无论如何她都是把儿子放在第一位的。
自从有了儿子,父母就别想睡懒觉。每天早上都是一场战争,上学以后战况尤其惨烈。早上的家里是最热闹的,锅碗瓢盆、孩子的喧闹声让整个屋子充满了生气,好不容易收拾停当,杨启泰两口子要上班去了,惯例还是把杨文带着。他今年都快两岁了,在城里都已经入托了,不过爸爸是小学校长,他从小就在学校里混大的,连五年级的教室都常去,幼托班算个啥!
吃过早饭,杨老汉习惯性地吸着旱烟走过来接乖孙,到了小儿子家才想起来女婿昨儿个回来了,这刚抱上儿子稀罕着呢,估计是用不着他老头子了。果不其然,周品正觉得今天就在家带诚诚玩一天,弥补一下缺失的父爱,却被杨小贝毫不留情地怼道,“离开这么公司都是易二哥他们在操持,你倒好,回来了还不赶紧露面,在家带儿子是正经事吗?”
说得很有道理,周品正无言于对。但是又实在不想离开儿子,这小子也鬼精鬼精,和爸爸黏糊得不得了,一旦熟悉起来,凡是好说话爸爸当然比会讲道理要他听话的妈妈让人喜欢,这不听说爸爸要去上班,马上双手环着他的脖子不放,撒娇不让爸爸走——至于妈妈,反正每天都是要上班的呀,他早就习惯了,敷衍地挥手再见,继续缠着老爸。
最终的结果还是周品正决定带着娃去上班,反正他不嫌麻烦,杨小贝也就无所谓,一家人也一起出门,先把杨小贝送到诊所,再和爸爸去城里,把个小家伙喜得手舞足蹈的。
很快热闹的家里就只剩下杨老汉一个人。平时他还和诚诚两个说说唠唠,今天全都走了,就剩他一个人。不过没关系,杨老汉操起一把大竹扫帚开始清扫稻场上的鸡鸭屎还有别的垃圾。农户家门口总有这么一大块平整的土地,用来晾晒等用途。因为是泥巴地,每次下雨后都要抢在将干未干时用牛拉着石磙碾实啰,否则天一晴就给开裂。
每块稻场都需要精心养护着,开裂不行,不平整不行,长了杂草就跟说明家里太懒惰。启泰两口子都是吃工资的人,哪里有时间在上班的时候天晴了回来打稻场?还有家里的猪呀、鸡呀什么的,总要有人经管着,杨老汉每天也都过来转转,关心一下。
“哎!再不弄干净都要长草了,这是种的什么地……”他咕哝了一句,随即想到家里也没地,不禁有些惘然若失。现在都在搞什么“特色农业”,种的都不是粮食了,也没有多少晾晒的东西。像他们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农,也就是在坚持这些传统的东西,至于还能用多久,谁也说不准……
杨老汉想的没错,再过二十年,韩家冲因为身处血吸虫疫区,被全面禁止了耕牛的养殖,连现在命根子一样,导致他中风的水牛都全部都消失了,那些扬着鞭子,慢悠悠走在水牛身后赶磙子的身影再也看不见,只留下全部都是用水泥浇筑的稻场。
现在的农村还处于刚刚睁开眼睛看外头的时候,大家这时觉得小汽车、电视机、录音机已经是了不得的高科技了,谁又能够想到仅仅三十年,不仅大多数家庭已经有了小轿车,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洋楼,至于通讯,因为山区电话线不好牵,甚至直接跳过了固定电话,变成了全民用手机的年代。
有很多时候,七十几岁还在用手机给孩子们打电话发短信的大伯都会感叹说,“要是爹还活着,见到这么多先进的东西不知道有多高兴呢!可惜啰,发展最快的时候爹都没有看到……”
是啊,像杨老汉这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固守着传统的思维模式,也欣喜地看着不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就像那位走了半天专程来看“电吹的扇子”的那位老人,她们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是带着虔诚、感恩的心来看待的,总会感叹一声,“赶上了好时候哇!”
上辈子杨老汉直到去世,杨家人都还是非常贫穷的。可是没过几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出去打工浪潮,年轻的哥哥姐姐们在外面辛苦拼搏,辛辛苦苦攒下来钱回乡建房、买车,等过年回去的时候,带着家中的老人出去是很有面子的事,可惜那些他都没有享受过。
哪怕是现在,杨老汉仍然不适应像小儿子这样夫妻都在上班的家庭,这样的话家里就顾不上了,总让他有一些不顺眼。比如菜园子都闲着了啊,没有打理好啊,猪喂得不够仔细啊,稻场上太脏了啊……谁又能想到以后的年轻人一年才回一次家,家里都长蘑菇了呢?
随着社会目不暇接的飞速发展,总有一些跟不上的失落感。这种感觉越是年长也明显,哪怕如今仅仅只现端倪,杨老汉就已经叹了很多气了。这也是他觉得帮着带孩子的原因之一——老子跟不上时代,跟着孙儿学总可以吧?咱爷孙俩一起看看这个新时代!
可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