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熟悉的那一段片头曲,直到88年才被使用。23us.最快这时候简单直接,就是整点倒计时,然后就一位主持人,简单明了的念了一遍当天新闻的目录,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新闻内容。
在此之前,大家不是没有见过影像。每年村里都会放电影,“智取威虎山”“地道战”“上甘岭”等等,虽然来来回回只有那么几部,但是每回放电影的时候就跟过节似的人山人海。也不是没听过新闻,村头的大喇叭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可是每个人都喜欢听的。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一脸严肃的主持人,开口说的这句“观众同志们好”来得震撼。接着出现的画面让大家伙儿不断惊叹,“看,是小平同志!”“是总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大人物,却是第一次以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本来说好的,调试完了吃晚饭。这都已经七点了,有客人的时候还没有摆饭是很失礼的。这下好么,谁也忘了吃饭这茬。像杨老汉这些沉着一点的,拖了把椅子坐下来慢慢看——哎哎呀自己家的电视看起来就是不一样!大多数人连坐都顾不得了,就这么站着抻着脖子,一直看到新闻联播结束,播音员同志说,“今天的新闻联播就到这里。”大家才反应过来,没了?
不愧是央妈的新闻,哪怕是三十年前,这股子调调和后世简直一样一样的,原汁原味几十年,不容易啊!尤其是那个一本正经的播音员,乍一看还挺眼熟,最后出场的时候杨小贝才反应过来——这不是赵忠详吗?
好吧,赵老师年轻的时候,眼袋就已经这么大了……
见大家还意犹未尽,杨小贝走过去“啪”的一声按下了按钮。“哎唉……怎么回事?”“停电啦……”“妈我还要看电视,呜呜……”
大家不干了。电视好看着呢!杨小贝不理大家,第一次看是这样的,她小时候家里刚买了电视,可不是煮稀饭都津津有味的看了半天舍不得关?可是饭总要吃的,大舅他们还有摸黑回家呢!
电视没了,大家抱怨了几句,除了孩子们不依不饶,大人们已经反应过来了。一边聊着新闻里出现的人物,一边走去吃饭。大舅还不忘跟大伙儿说,“明天再来看啊!”得,都当成自己家了。
第二天就开始准备酒席了。鄂北的习俗,男方家要开三天席,非常的隆重。婚礼前一天晚上,主要的亲戚全部就要到了,重头戏在“陪郎”,选亲戚中九位未婚的少年,连同新郎凑齐十人,叫“陪郎酒”,这意味着新郎正式成年,是由古时“加冠礼”演化而来。
婚礼这么重要的节日,自然要请吹打班子的。乡里就这么一支班子,还都是熟人,因此也格外卖力。从晚上开始杨家新房的屋场上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重要的客人到,吹打班就会奏乐、唱名。一直到晚宴前客人到齐了,稍事休息一下,马上又要开席。
支客先生一声令下,“开席!”,放铳三声,然后鼓乐齐鸣,酒席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但是陪郎酒被安排在第二排席,老爸被打扮得齐齐整整的,今天他最大,当仁不让坐了上席,然后又是一阵铳、乐,让别人都知道:陪郎开始啦!最热闹的时候到了!
场面确实很热闹。老杨家今时不同往日,新郎官还是个大学生,新造的大瓦房,气派的家具陈设,还有堂屋里明晃晃的电视机,这一切在韩家冲都是头一份。
人都是这样的,趋吉避凶。如今杨家发达了,以前不怎么走动的亲戚也都上门了。本来出了五服,或者是路远,或者是贫穷,或者是以前的龌蹉,杨家的亲戚一向不多。但是这个时候人家知道了上门贺喜,主人家自然是热烈欢迎的。不是攀比,办喜事的时候客人越多,就象征着家里越兴旺,自然是多多益善。
除了杨老汉这个做父亲的,所有的姐妹和哥哥们都论轮流给杨启泰敬酒。接下来是家里的长辈、其他亲戚,还有凑趣的邻居们。陪郎的年轻人要负责给新郎挡酒,当然了,他们也要敬酒。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喜酒不醉人”,大家都要这么说一句。一bō_bō的去给新郎敬酒说吉祥话,一会儿杨启泰的脸就通红通红的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是这般灌法。杨小贝心疼老爸,早早的就把兑了水的“特制酒”给他换上了,可就这老爸最终还是醉了。酒席吃完就摊在桌上,死活不肯下来。大家都说今儿这郎陪得好,按照习俗,新郎官不醉酒就是没有陪到位,这才叫幸福的折磨呢!
外面依然热闹喧嚣。杨小贝负责照顾醉酒的老爸。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老爸醉酒的样子,后来老爸每天就喝一两酒,从来不会过量,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他干脆连烟、酒都戒了,还美其名曰“养生”。
其实哪里是养生?在最困难的几年,老爸被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天都拼命干活,眼看着都老了不少。那时自己也还在实习,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开销也大。之所以后来放弃了,也是不想看到父亲那么累。他应该算是风度翩翩,岁月静好的美男子对啊,怎么能每天一身泥水在土里刨食那么狼狈呢?
出去打工的第一个月,杨小贝拿到了四百二十元的工资。那时浦海市最低基本工资就是四百二十元,杨小贝非常开心,工厂里包吃包住,完全不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