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谈不上,但是这个交流把握一个什么尺度,杨小贝还有点吃不准。23us.最快说实话,没有经验啊!
还好周大姐是个会来事儿的。她见小贝给自己送好水坐在一边,仿佛有些迷之尴尬,连忙没话找话的说,“小杨是吧?大姐这么叫你可以吗?”
“大姐,你叫小贝好了。小杨多生疏啊!”周品正不满意了,他觉得大姐太套路,小贝不高兴咋办?
“没事儿!大姐叫什么都行,我在家最小,家里人都叫我小妹呢!”杨小贝无所谓称呼的问题,刚回去的时候嫌弃杨小妹老土,现在听听也很亲切呢!
“哈哈,那我就叫你小贝吧!”大姐从善如流的改变了称呼,问道,“来浦海这几天还习惯吧?我看你浦海话都会听了?”要知道第一次来浦海的外地人,往往会被这些本地话弄得云里雾里,完全听不懂,碰上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就惨了,根本无法交流。
这也是之前周大姐不赞同的原因之一。老娘小时候家里苦,没有读过什么书,现在也不会说普通话,连听也不大听得懂。平时看新闻都不听,就是听听本地的滑稽戏什么的。这要是找个外地媳妇,将来生活在一起,语言不通,交流不畅,产生的误会和矛盾就更多了。
周大姐自己的普通话也说得不是很好,但是刚刚听见小贝很轻松的能听得懂,并且还帮着给她父亲翻译,她就觉得很厉害了。周品正闻言笑了,“姐,她不但会听,还会说呢!”
在周品正的心里,小贝是最厉害的,他恨不得把小贝每一个优点都告诉家人。杨小贝在心里默默的竖起一根中指,这幅炫耀口吻到底要闹哪样?尔等生来就会的一门语言,有什么好骄傲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周品正也一样,有一种隐藏的优越感。就好像老京城的人,出口必带着“儿话音”那才叫正宗老京城,普通话说得再遛那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周大姐果然震惊了,“哟!小贝这么聪明啊!”这怎么可能嘛?人长得漂亮时髦,听小弟讲年纪轻轻就是医生了,又这么聪明能干,她不禁为小弟提了一口气——这么看来,小弟好像除了是城里人,哪哪都配不上人家?
要知道周品正此人,虽然在老娘心里那的一等一的好,但是在街坊邻居眼里,并不是一个走正统路子的人。有钱有如何?这年头第一吃香的是工人,像周大姐这种纺织女工,找婆家那是最好找的。工资高,又光荣,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说出去都有面子。所以周大姐嫁得不错,在婆家也很有地位。
第二等就是军人,不过聚少离多,有心疼女儿的人家并不是好的选择。现在形势好了,传统的教师、医生等等也是黄金职业。像周品正这样的,要学历学历没有,要工作工作没有,有钱又如何?谁知道以后怎么样呢!所以人家介绍的对象要么就是乡下的,要么就撒家里条件很差、或者女孩子条件很差,把周母气得够呛。
假如杨小贝是本地女孩子,有固定的工作,还是女孩子当中最吃香的“医生护士”“老师”之一,关键还年轻漂亮,估计她的父母脑子坏特了才会选择周品正这种“小瘪三”。可惜老娘是个拎不清的,就看着人家是外地人,就死活不同意。
杨小贝默默的转移了话题——揪着一门方言秀优越实在让她很不习惯,咋没有人为了她一口标准的鄂北话震惊呢?鄙视之!“大姐今天休息?工作忙吗?”她也不会聊天,为了不把焦点在聚集在自己身上,关心起了人家的工作。
说起工作,那是周大姐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她挺起胸膛说,“可不是!这个月我轮夜班,可辛苦得很!”纺织厂的机器不停,工人都是三班倒连轴转,夜班虽然辛苦点,但是有补贴福利也好,其实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但是杨老汉完全不明白纺织厂有啥可骄傲的,他还想着这闺女每天通宵干活,可比咱农村还要辛苦,对人家今天才现身的怨气就立刻没有了。瞧瞧!跟自家二姑娘差不多大,多沧桑!
周大姐万万没有想到,就自己的工作就把杨老汉的气给消了。她们又聊了一下彼此的工作,当得知杨小贝小小年纪,自己开了一个诊所,还会接生什么的,周大姐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怎么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小弟够悬呢?说起自己的工作,人家“偏远山区”的小姑娘也能说上几句,什么现在用的什么织布机啊,纺的是多少支的纱啊,知识面之广让人诧异。周大姐觉得这天不能聊下去了,她得回去梳理一下,到底要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未来弟媳妇”。
又对杨老汉的病情表达了一下关心(虽然她也不觉明历),周大姐就告辞了。本来是抱着审视之心,带着优越感而来,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几乎有些狼狈而去。问题是有苦说不出,周品正乐滋滋的送大姐下楼,还一个劲的感谢她来医院。杨老汉也态度转变,认为人家女娃上班多辛苦,还来看自己,多有诚意!
杨小贝则是为了不把天聊死,搜肠刮肚的回忆以前看过的一本,上面有描写纺织厂的内容,特地拿出来和周大姐聊聊,以投其所好。她哪里知道这个年代消息闭塞,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一个外行对人家的工作说得头头是道,多打击人家的自信心?
然后除了周大姐,大家对这次会面都感觉良好。特别是周品正,对大姐能够过来探病,就表示了对杨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