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魏武元勋>第二十一章 时光飞逝
很多,心道若非是自己,其他武将只怕早被这飞石打下了马来,这一手本事当真厉害!最重要的是这飞蝗石体积小,即便是两个人面对面拆招只是,高夜都能冷不防的飞出一块来,不像弓箭,你只要放箭,对面基本上就会知道。这样的暗器在战场上,当真是防不胜防。

而郭嘉则是把一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剑学了个滚瓜烂熟,现在随身佩着一把长剑,这把剑可非同一般,乃是大名鼎鼎的宝剑纯均。这纯均乃是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中的一把,后世尊之为尊贵无双之剑。

相传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请了秦国著名的相剑大师薛烛来品评他收藏的宝剑,没想到自己的宝剑薛烛竟然看不上眼,甚至连毫曹和巨阙这样的宝剑,也被薛烛评价为“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可当看到纯均之时,薛烛的面色突然凝滞。好大一会儿,才惊醒过来。薛烛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这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据《越绝书》中记载,薛烛“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釽,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於塘;观其断,巖巖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勾践见薛烛这个样子,很是得意,接着问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问原因,这薛烛激动地大声说道:“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鑪,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乡二、骏马千疋、千户之都二,何足言哉!”

大意就是说欧冶子在打造这把剑的时候,那是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区区骏马、富乡、大城怎么能与纯均的价值相比!这也正是这把剑尊贵无双的由来。

这纯均剑自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便被他收藏在咸阳宫中,汉王攻破咸阳,籍吏民,封府库,未取分毫,唯独将这柄纯均剑带走,后来王莽之乱,天下纷争,这柄剑便不知所踪,后来还是被高夜的太师父偶然所得,一直视为珍宝。现在被高夜拿出来,送给了郭嘉。

郭嘉也是熟读经史,一看这把剑,便猜到是纯均,几经验证之后,心下大喜,现在更是每天去哪都要佩剑,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而张辽这两年里也是进步巨大,不单单是武艺兵法,他经常跟着那帮小孩子们一起听高夜讲课,这些内容高夜都让郭嘉他们几个人自学,可张辽还是更愿意听高夜讲,也正是因为如此,张辽和这些农户家的小孩子们关系最好。而这些小孩子们这两年里也没有让高夜失望,别看只用了三年,他们的水平已经和后世的高中生差不多了,毕竟他们没有物理、化学、生物、英语这些课程,每日除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就只有数学这一门课,学的自然会更快一些。

张辽还教这些孩子们习武,虽然不能说是勇冠三军,但也算是小有成就。在高夜的府上,几乎所有在学习的人,除了文化课之外,都要习武。毕竟这个时代不是唐宋时期,士大夫都是手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部分士大夫们的真实写照。

两年的时间里,能发生的事情有很多,能成长的也很多,自然,高夜能准备的东西也很多。高夜曾用了九年的时间,把自己手机上的来自于后世的书籍都誊抄在了纸上,而这两年的时间里,高夜把自己的心思更多的用在了练兵和赚钱上。茶叶和酒每年的利润巨大,由于酿酒作坊就那么大,产量有限,还要进贡御酒,还有送给亲朋,市面上的烧刀子就愈发的少了,价钱稳稳地定在五贯,这样的高价自然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享受得起的,反正高夜的主要客户都是那些世家大族,也从不发愁没有买主。

高夜挣的钱,除了用于府上的各项开支,商队的各项用度之外,其他的几乎都买成了粮食、油料、牛羊,甚至高夜时不时的还会给自己帐下的兵卒改善一下伙食,兵卒自然对高夜有爱戴之情。高夜更是从军中选出了两百人,组建了自己的亲兵,这些亲兵的伙食自然没得说,但同样的,训练也要比普通军士更加的辛苦,高夜还亲自教他们太祖长拳。这太祖长拳乃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本就是用于士卒们疆场搏杀,讲究的就是实战,攻防格斗。有“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之说。而且这套拳法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而且最重要的是简单朴实,却又有极强的杀伤力,故而用于士兵作战,很是适合。

至于士兵们更是没有二话,学的非常的起劲,毕竟还从未有哪个士兵见过自己的校尉,能把人家的独门拳法教给自己这帮大头兵的!而且这样的拳法确实比过去自己那些个野路子厉害的多了,多学几招,说不定战场上就能保命!

这两年很少有匈奴人再来五原打草谷了,自从去卑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皇帝判了个“围困五原,意图谋反”的罪名,然后斩立决了。吕布、高夜的威名随着皇帝派往羌渠单于哪里斥责的大臣,也在草原上流传了开来,虽然还没有能止小儿啼的效果,但让匈奴人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章 时光飞逝--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