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第三帝国>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PTRR-39反坦克枪

德国人的轮式步兵战车,在收割着苏联士兵的生命,此时,苏联士兵如同是绵羊一样,在德国人的机枪扫射下,纷纷倒下。

场面非常的残暴,非常的血腥。

一名机枪手匍匐在草丛内,想要用自己的机枪来招呼德国人,但是他的机枪刚刚要开火的时候,对面的40毫米的战车炮,就向着他开火了,几枚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将他炸得四分五裂。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英勇抗战的,当那批最死硬的人被干掉之后,剩下的人,都开始不由自主地向后逃跑了。

抵抗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代表没有。

奥斯特洛夫就是其中之一。

他本来是走在队伍的后面的,当前面出现德国人的坦克之后,他就知道情况不妙了,如果这个时候他扭头就跑,那是有可能跑掉的。

但是他没有,他还记得自己的使命。

他从自己的后背上,将自己那把长长的步枪放了下来,支开前面的两脚架,将粗粗的枪口,对准了前方,那硕大的枪托,被他恰到好处地顶住。

这把枪,和苏联步兵们装备的莫纳辛甘步枪一点都不同,从长度上,它即使没有刺刀,就已经达到了一米七的可怕的长度,几乎和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

所以,这款枪是无法背在身后的,几乎都是扛着的,就和扛一根竹竿一样,枪口向着天上,看起来相当的威风。

这就是苏维埃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枪。

单兵对付敌人的坦克始终是个无法摆脱的问题,德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无后坐力炮,而苏联的办法,就是反坦克枪。

这种武器,其实从一战时期就开始了,当时还是德国人首先发明出来的。

想要击穿对方的装甲,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对枪支来说,一方面是增加口径,一方面是增加长度。

增加口径,就能增加弹头的重量,增加装药量,从而增加弹头的动能,而增加枪管的长度,就能够增加火药的做功,从而增加弹头的初速。

反坦克枪,就是这样的又粗又长的东西。

苏维埃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反坦克枪的研究,他们在前几年,全国的设计单位一共提出了15种从12.7毫米到2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步枪的设计方案。

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和调查后,最后苏联苏联轻武器射程科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方案赢得了苏联高层的欢迎。(nipsvo,就是设计出14.5高机子弹的那帮人)

他们的产物,就是现在的rr-39反坦克枪,这种枪的口径14.5毫米,算是相当折中的方案,因为口径太大的话,对人体的后坐力是相当大的,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

如果口径小,威力又不够。

这种枪在试制出来之后,仅仅使用普通弹,就在500米击穿了20度摆放的20毫米装甲,在100米击穿了30毫米装甲。

而在使用了特种弹头之后,完全可以达到50毫米的穿深,对于一款反坦克枪来说,这已经是相当逆天的了。

在历史上,这种枪并没有量产,因为德国糊弄了苏联,他们的装甲没有50毫米厚。历史上,德国的三号和四号,还真的不是很厚实。

但是现在不同了,德国人的坦克一直都无法被击穿,简直就是盘旋在苏联人头顶的一把利剑,苏联人把各种方式都想到了,比如现在的反坦克枪,虽然无法击穿德国人的主战坦克的装甲,但是毕竟也是不错的大威力武器,所以,虽然生产复杂,还是小批量地装备了部队,让部队不至于在敌人的坦克面前措手不及。

打不穿对方的主装甲,还可以打别的嘛,比如坦克手前面的观察的那个狭缝,瞄准了打,14.5毫米的子弹是能飞进去的,比如对方履带,要是打坏了,也是可以的啊,甚至,绕过去的时候,打对方的侧面,尾部,都是可能击穿的,总不至于束手无策啊。

而现在,对付德国人的轮式装甲车,那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没问题!

奥斯特洛夫眯起了自己的眼睛,他屏住了呼吸,三点一线,对准了那辆正在向着他开动过来的轮式装甲车,然后,扣动了扳机。

“嗵!”14.5毫米的穿甲燃烧弹,从他的枪口中飞出,虽然枪口已经加了制退器,还是有一股巨大的后坐力传来,一瞬间,他的肩膀就像是被人用铁锹给硬生生地拍了一下一样,非常疼。

他爬起来,抱着自己的步枪就跑。

在很多军事里,狙击手都是牛逼得不行,拿着巴雷特的狙击手,就更牛逼了,其实,狙击手的前面,是要加两个字的,叫做炮灰狙击手!

狙击手再厉害,有火炮厉害吗?你用枪打人家,人家会用炮来轰你,你的位置,早就暴露了!

尤其是大口径的步枪,后坐力也相当大,如果没有枪口制退器,那后坐力会把人打飞。

说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枪口制退器很简单,就是在这种反坦克枪的枪口的前端,有那么横着的堵头一样的东西,比枪管要宽很多,中间有小孔,让子弹可以射出来。

同时,当子弹射出来的时候,后面的膨胀的火药燃气也就冲出来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冲击到了这个装置的反射面,并使部分气流折转经侧孔排出,从而提供制退力。

那么,这些燃气的确是减轻了枪的后坐,同时,燃气向着两边扩散的时候,同时也将两边的东西都给吹起来了。

比如,奥斯特洛夫刚刚在的位置,尘土飞起来几米高!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PTRR-39反坦克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