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科举制,三年考一次,和朝廷官员三年一轮换一样,毕竟科举制,就是为了选拔国家栋梁之才的。
每隔三年考一次,在春天和秋天,春天的统称为春闱,秋天则为秋闱。
春闺和秋闱又有着详细的区分,分为县试秋闱,乡试春闱,州试秋闱,会试春闱,院试秋闱,殿试春闱。
县试秋闱在秋天举行,参与者是各地学子,举办地点是各个县,而考中者被称为童生,有了参加来年春天乡试的资格。
乡试一样的是在县上举行,考中者这时候有了秀才的功名,就像之前被革职的江家江修成和眼前的赵信一样,会被人称一声秀才郎。
过了乡试,再接着就是州试秋闱,是在乡试同年的秋天,考中者称举人,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同时身份上也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会被人称一声举人老爷,若是这个时候不想再考了,家中有钱财的话,就可以捐个小官当着。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
乡试过后,来年春天就可以前往都城参加会试,会试设在京城的各大学院,考中者称之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会试之后,便是院试和殿试了,院试在殿试前半年举行,考点设置在翰林院,主要是从众多贡士之中,选取当中最好的二十名,以备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主考,主要就是从院试选出来的二十人当中,选出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除了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之外,剩余的十七人会被赐为进士,称进士及第。
若是能够在乡试考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那就是三元及第。
从县试一直到殿试,刚好三年的时间,正好轮完一轮,也就是说每年都会两场考试,只是这考试的地点时间内容不同。若是有那聪明的,学富五车的,三年时间里,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学子直达天听······
赵信之前因为没有银钱,,已经耽误了一次,如今这有了江小楼的资助,他是不想耽误的。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两年后的秋闱,参加了省试,还不一定就能考上举人,毕竟他已经耽搁了一年多时间了。
但是如今有了条件,他还是想去试试的,万一这考上了,母亲也能早些享福。
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自己当官,为百姓造福,自己怎能辜负母亲呢,而且母亲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他不想母亲留有遗憾······
江小楼觉得,赵信没有姐妹,可以请个下人伺候照顾老母,而他继续进学,或者是卖个下人伺候,也未尝不可。
反正卖个下人也就是十来两银子,自己之前给了他五百两,就算进学费钱,也足够四五年的开销了!
不过,她作为一个外人,实在是不好这样说,所以讪讪地闭了嘴。
因着考虑到赵信家中还有病重的老母,所以江小楼这厢就没有继续叨扰赵信,也拒绝了赵信送他们回城的请求。
她们兄妹四人,而且她还会武功,,这到城里也不过几里路,不至于出什么事情。
拒绝了赵信之后,江小楼兄妹四人出了赵信的家,沿着土桥村弯弯曲曲的道路,向县城前行,好在这是冬天,天气不热,不然这一来一回的,恐怕得受罪了。
而从赵信家里出来之后,江鸿轩三人,似乎有话想说,但是一直别扭着,不开口,欲言又止的样子。
“大哥,二哥,二姐,你们相信我,我做这些事,都是有缘由的,不会害了家里的······”江小楼,将两个哥哥和二姐的样子看在眼里。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解释的,但是想着这不解释的话,可能就会埋下嫌隙,弄成之前那样子。
孰轻孰重,考虑一番之后,她还是开口解释了,虽然是解释,但是跟解释没什么两样,这完全就是不着边际的。
不过有了江小楼这话,江鸿轩兄妹三人心中的疑惑也是放下了。
小妹都这样子说了,他们自然是相信的,再说了小妹,可比他们有本事多了!
“大哥二哥,等我们回到北山村,,分了家之后,你们就去上学吧!”江鸿轩兄妹三人沉默不言,想着江小楼说的话,而这时候,江小楼突然话锋一转,提起送江鸿轩和江鸿毅两人上学之事。
送两个哥哥上学,这是江小楼之前就想过的了,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
她想要送两个哥哥进学堂,不是为了让两个哥哥考取功名,之事为了让他们多明白一些道理,多学一些知识在肚子里。
除此之外,若是两个兄长能够考取功名,当上朝廷官员,那也是好事一件,至少日后她们家就有了依靠,几个姐姐将来嫁人了,也能有娘家依靠。
除此之外,她还打算给家里请上几个女夫子,专门教授她们家女孩子的礼仪知舞。
身在古代,不能出去独挡一面,已经是一种悲哀了,若是再不学习东西傍身,就是嫁得再好,那也是会被人嫌弃的······
“上学,我就不去了,让二弟去吧,我已经十二岁了,这不是浪费吗?”听到江小楼提及送他们去上学,江鸿毅和江鸿轩两人眼睛一亮。
以前他们羡慕大房大堂哥能够在镇上学堂里学习,而他们却只能在家里跟着娘亲学几个字,现在他们也能上学去了·····
不过高兴之后,江鸿轩很快便懊恼起来了,他都已经十二岁了,这十二岁才进去学堂,年纪大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