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唐朝好舅子>第0918节 柳木来信

李世民听到崔君肃竟然说自己算错了,立即就说道:“卿这话不对,财富流入大唐,没有流进国库也流入了百姓的口袋里,这件事情是好事。”

“臣没说不是好事,只是在会计学中各种收支有着详细的分类,也更方便于统计,统计学更有助于了解国内各行业的情况,并且加以引导。”

崔君肃怼了李世民一句,李世民感觉自己争这些细节肯定争不过。

所以李世民立即换了话题:“朕提议,增加五千精锐,卿以为如何?”

“五千不够,至少一万。”房玄龄在旁提醒了一句。

崔君肃转身问李靖:“李尚书,上次议事之时提出要分批次往罗马送去士兵与军械,不知道眼下已经有多少已经出海?”

李靖说道:“第一批由燕王带队,是否到了罗马也不知道。第二批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离杭州,第三批算时间就算没有出发,也即将要出发。第四批还在准备之中,按计划再有十天时间就运往华亭。总数……”

李靖没说,而是从袖子中拿出一个纸条给所有人看了一眼之后放在李世民的案头。

李靖这么作或许是过于小心,谁能说小心是错,大唐的军用物资与兵力调配一直都是属于重要机密级的。

那怕是往外调人,也一样。

甚至于,各中级军官的名单都是属于保密内容。

李世民很满意这样的安排,对屋内的重臣们说道:“朕看过南洋海图,朕以为柳木的安排是得当的,淡马锡港对大唐极为重要,再结合婆罗州北部,千岛道,大琉球岛、小琉求、扶桑道,那么大唐的东海、南海安稳。”

“圣人英明。”

这个战术是兵部论证过的,将整个南海包在其中,那么这整个南海的所有资源大唐都可以安稳的采收。

虽然这个时代海洋的资源利用率极低,李世民却在为后世的子孙万代作准备。

李世民又说道:“眼下,中南半岛是朕内心所牵挂的。特别是西南的六诏,朕每每想起就心中极为不安。”

房玄龄站了起来:“圣人,慈溪县船坞有份。内容如下:

柳木手下的鬼工级船匠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报告,船只研究的鬼工们已经有些拿不定主意。眼下,慈溪船坞已经设计并且定型的两款船只。

一款长达约三十八丈,采用七桅十一主帆的设计,速度可以达到顺风时每个时辰七十五里,船只最大载重可以超过万石,从慈溪到千岛道重船的巡航时速只有十七里左右。

这条船所消耗的木料,差不多相当于在千岛道砍伐了四十亩的森林。

这条船已经是风帆式武装商船的极限。

未来无论在体积上,载重量,速度上有提升的空间没有多少了。

听完房玄龄的汇报,李世民还是很满意这个效果的。李世民很清楚船越大,在海上越是安全,但速度也会越慢。高度船都不会有太大的体积。

远在罗马的柳木内心也非常的清楚,大唐的造船能力已经到极限,除非有质的突破。

眼下这条船已经有后世风帆战舰的巅峰,海上君王号的七成体积,胜利号的一半,连人连补给再加上火炮,货物,这条船的实际载重量已经超过一千吨。

房玄龄又汇报了另一种船。

无帆,用的蒸汽机带动两侧的桨轮,载重量轻松的突破了那条风帆武装商船,速度更是可以达到每个时辰一百里,而且不考虑风向,重船也能达到六十里。

不过问题也多。

海上没办法补充淡水,蒸汽机的稳定性不足以进行超过三千里的航行。

船上带的煤,跑远了没办法补充。

尝试过一次去千岛道,结果遇上风浪之后偏离了航线,煤与淡水都消耗一空后,还是靠着随行的风帆船拖到了岸边,然后运来煤与淡水,这才继续航行。

听完这两种船的区别,李世民说道:“朕认为,两种船都要造,不造的话没办法让工匠积累经验,想让造船的技术再提高,有些必要有浪费是值得的。”

“圣人英明,臣等讨论的结果是。蒸汽船用于运河运输,从船体上就不要制作海用的尖底船,就制作平底船。长江逆流而上,运河逆流而上,无论那一种都对运输是有利的。也可以尝试制作海用,还是靠着海岸行驶来的安全。”

杜如晦提出的建议代表着大家商量的结果。

“恩,很好。”

“那么圣人,我等还议了两件事,关于给罗马那边派船,新式的战舰是不是要隐藏起来,最大只用到一千三百料武装商船,配两门小将军炮平时锁在船仓内,对外依然是使用弓、弩、投石机等。”

这个问题李世民还没有想过,正在这时,突然人侍从官入内:“圣人,闻月阁叶四娘有急事求见。”

“宣。”

李世民同意让叶四娘入内的时候,四名书记员快有急事肯定是机密要务,没有特别允许的情况下,连六部尚书都可以隐瞒。

叶四娘入内,只是快速的对李世民施了半礼,立即就拿出一份密封钢筒从内抽出一只纸卷双手放在李世民的案头。

李世民快速的读完之后,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之后,突然一巴掌用力的拍在桌上。

“圣人?”房玄龄起身,他不知道什么事让李世民如此激动。

“是柳木,他与东罗马、波斯人的萨桑王国口头约定的一项协议。初步协议的内容正在商讨,并且约定半年之后正式会盟。还有就是,他


状态提示:第0918节 柳木来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