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铁板木匠>第893章 礼玉文化

接着老陈还给至尊宝和鲁小鱼展示了他丰富的玉器见识以及他收藏的战国玉器。关于战国玉器它也有自己的特征。双龙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时期已多见双龙首形璜。其造型是单纯地作拱桥(虹)形。这种玉珍发展到战国时期变成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安徽长丰杨公墓者、山东临淄商玉村者、河南信阳长台关者等颇具代表性。

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珍为主体,在其上下边缘附设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曾面等纹饰,使玉佩造型更为丰满;由原来的单行对称,变为二或三层对称,丰富和增强了对称形式美;由于施用按雕工艺,加强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现剔透的生动感。此类玉佩的创新形式被汉代玉佩所继承。

龙首形带钩。春秋时期带钩,形体较宽而短,钩头较薄,如宝鸡益门村所出者,其用法当属襟钩。可能不是腰带上的正式带钩,而是上在交领下方的小钩。它相当于近现代中式上衣的纽和。战国时期的玉带钩,造型变化了许多,其特点是:形体窄长,弯曲,较短;多四方体,多四方钮;钩首作龙首形,嘴较薄,稍上翘,尾略向下弯曲;如将它平放,则钩尾略高于钩钮底边线;多数光素,个别的于钩身雕出几条阳线直线纹。

谷纹龙形佩的分类。春秋谷纹龙形佩少见,且造型较单一,形体弯转不甚,如金胜村所出者。战国时它的形体变化较大,如按时间先后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波折形,或作一个弯转,如山西长治分水岭者;山西潞河者;其二,作两个弯转,如中山国者及安徽天长三角圩者;其三,作三个或更多弯转,如中山国晚期墓者和安徽长丰杨公乡者与河南固始所出者。

这些造型的系列,表现出它们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似乎说明人们对龙文化的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弯转多者,则动感强)。战国玉龙的艺术特色是飞动之美。玉龙造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年代越晚者,形体的姿态美越突出。

古代玉龙的造型,唯战国者达到了美的极至:它是战国激荡若狂澜,欣欣而勃发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天朝传统文化动感特色的一次极好的展现。

楚龙异彩。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主龙是装饰品的主体之一,而楚国玉龙更是别具风彩,值得深入研讨。各地考古发掘的楚国玉龙,其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归纳之起来有:其一,龙身弯转较少(多一个或两个弯转,多回首形);其二,龙首有角或耳,无眼睛,上唇长(长脸),下唇短且内卷,并与上唇相连,连接处形成圆孔,上唇与身体相接;其三,身缘出毛(或爪)且较长,或呈两分其上有平行阴线纹一至三条;其四,多数有阴线谷纹,少数为浅浮雕谷纹饰用单阴线,粗放有力;其五,龙体如奔驰腾跟,风格顽健狂放。

商周是龙凤文化的成熟期。各种物质文化部离不开龙风艺术的造型与纹饰楚文化亦然。龙风造型艺术,在楚国的铜器、帛画、漆器、纵绣等文物中普遍存在;玉器更为突出。玉龙是楚国玉文化的代表之一。

“天朝人使用玉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赋予了玉诸多人格化的色彩,古人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楚国士大夫提倡‘君子以德比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将玉之美德与道德人格相联系,使佩玉之风在楚国得以普及。你们不是有楚国的玉佩吗?看我这璜形龙凤纹玉佩如何?”老陈将至尊宝和鲁小鱼带到一处,只见一个透明玻璃柜中放置着一块古朴而又柔美的玉佩。

这块璜形龙凤纹玉佩为青玉质。比手掌略长的长度,高度盈盈一握。玉佩为扁平半圆状,龙形璜作底,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形璜体扁平呈圆弧状,正中上端有一个圆形镂孔,应该为穿系孔。两端刻成龙首状,边缘琢弦纹,内区阴刻减地谷纹。璜上雕琢两组相背而靠的龙凤纹,龙凤之间相互缠绕,凤首背贴于璜两端之龙首。龙凤纹满身均饰有战国典型的曲线纹饰和方格纹,边沿勾勒一条印刻线槽,使主题轮廓更为鲜明。玉佩纹饰多样,多用曲线,飘逸流畅,造型新颖独特、设计周密,雕工精湛使整块玉佩精美绝伦。这种造型和纹饰,淡化了原来的压抑之感,强化了轻盈灵动的飘逸之感。

“虽然在中原地区已经从“神玉文化”向“礼玉文化”阶段演变,但楚国等南方地区对玉器神灵性质的推崇,仍在延续,形成了楚国统治阶层使用玉器的一大特点,表现为玉器的使用集中在楚国的王公贵族阶层。而楚国用玉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便是其发达的佩饰用玉了。玉佩饰的制作越来越精巧,组合也愈加复杂,纹饰的变化则体现了与青铜器艺术共同的时代特征。一些回环圆润的阴刻线相互勾连,满布于龙、虎、凤等形态之上,形成空前繁缛华丽的风格。这一点在璜形龙凤纹玉佩上可见一斑。怎么样这玉佩不错吧?”老陈得意洋洋地说道。

“老陈先生您这收集的璜形龙凤纹玉佩果然精美。只是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历经七百余年,经过不断的扩张和治理,形成了完备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礼仪制度。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创造出灿烂的楚文化,独特的楚玉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支。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在七国之中,楚玉为玉中之最。楚人爱美,出土的战国玉器中,凡是造型柔美者


状态提示:第893章 礼玉文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