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明末之奴隶的咆哮>第三百二十四章 秘闻

果然,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原本历史上应该是阿济格率兵迎敌。而且,阿济格还因为打了胜仗得到了黄太吉的嘉奖。

不过,这一次,阿济格不在了,出战的,是小将岳托。在岳托的领导下,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

二十天后,后金斥候探明,大明朝总兵官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这一次黄太吉亲自带兵迎了上去。黄太吉麾下带领着的,是此次前来围攻大凌河的主力,并且,后金当中最精锐的巴牙喇营也在其麾下,有这么多的优势,大明的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并且,这一次增援也让黄太吉看到了机会,他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后金鞑子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

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

可是,他哪里知道黄太吉已经设下了埋伏,一心想活捉他。等到他带兵杀出了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鞑子,直接奔他而来。

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诱敌之计,急忙后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好在部下们都英勇无比,拼命厮杀,总算没有被活捉,狼狈地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

而黄太吉,也因为对攻城战的恐惧,同时也担心鲁莽攻城一旦事不可为,会让他本人一直努力营造的英明形象毁于一旦,于是,他也不冒进,只是向祖大寿进行一轮轮的劝降。

于是,皇太极于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

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再饿下去的话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达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但祖大寿和军们却一直坚持着,宁肯饿死也不投降。

为什么在王朝末期时候,这些素来胆怯不敢战的大明军队会这么坚决呢?首先,当然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他们怎么可能屈服于鞑子。

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以前后金鞑子各种残忍屠城的举动,激发了大家的血性。

城内的众多军官们认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死,倒不如不屈而饿死,饿死还能留下个忠烈的好名声。

他们当中还有人认为,黄太吉是一个素无大志的人,本来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战的目的无非就一个字“抢”,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什么大的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

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凌河城当中所有人的一致认同,这就是明军身处绝境仍然坚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黄太吉几次三番的劝降,做出各种保证,可是,鞑子的信誉也就那样了,谁都不敢相信,哪怕这个人是后金的大汗黄太吉,也是一样。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黄太吉不敢攻城,而城中的明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突围。

又挨过了一段时间,在九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大明在被后金鞑子围点打援了好几次之后,终于接受了教训,组成了一支四万人的援军一起前来救援大凌河。

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

按照历史记载来推算的话,张春率军赶赴大凌河城救援的这一年,他应该已经六十五岁了,年过花甲过了耳顺,马上就要到古稀了。

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后金鞑子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你有矛,我就有盾,战争就是这样。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

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

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

此战,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浩浩荡荡的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从这以后,朝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大凌河之战的第三个阶段了。

张春来援,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但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

没有办法,大凌河城中断粮已经近两个月了,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

祖大寿已经丧失了组织和配合增援的能力。而现在,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这时的大凌河城内已是一群一阵风刮来就能吹倒的奄奄一息的饿汉,如果金兵乘胜发动攻城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大凌河夷为平地。

但皇太极没这么做,反正到了这会儿,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四章 秘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