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宋将门>第861章 文彦博的挑衅

从西京出来,沿着黄河东行,整个中原大地,缓缓敞开了怀抱,放眼四望,心胸开阔,气象万千。

最近一些年,气候越来越差,变化无常,灾害增加……不过好在今年是个太平的丰收年景。农人忙碌,抢着晴天,把庄稼谷物都收回家里。

一家人的吃穿花用,就指着地里的收成了。

虽然大宋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是大多数的区域还都是传统的农业为主,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

许多人只有在秋收这几天,才舍得蒸馒头,吃干的,好有力气干活,至于平时,大半的时候,都是喝粥。

也只有收获的时候,小孩子才是最高兴的,他们在田里跑来跑去,发泄着旺盛的精力……这一切在赵曙的眼睛里,都显得十分有趣。

身为皇帝,别说离京,就算走出皇宫的机会也不多。

这一次王宁安去济州和兖州考察,小皇帝实在是憋不住了,他乔装微服,跟在王宁安的队伍当中,也出京瞧一瞧。

作为皇帝的死党,狗牙儿也跟在旁边。

他现在是一身盔甲,颇有些威严的模样,不过到了吃饭的时候,立刻就原形毕露。他给赵曙和自己一人一碗泥鳅汤,泡着饼子,吸溜吸溜,吃得别提多美了。

看着儿子蹲在马车旁边,毫无形象的德行,王宁安就发愁,这儿子算是让苏轼给毁了,你就不能优雅一点吗?

可是当他看到赵曙也是这副样子的时候,王宁安就颓然长叹,自己这个帝师还真是失败啊!

懒得废话了,还是赶快动身吧!

离京不到一个月,他们终于来到了济州境内。

也幸亏是这些年大力整修道路,建造桥梁,路上方便了很多,没有什么耽搁,才能来的这么快。

有人要问,变法好多年了,钱都花在哪里了?

怎么还缺钱啊?

其实每年国库的收入是不少,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太多。

各地要修道路,修桥梁,还要挖井,修沟渠,打井……这些工程,都要花费巨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投入。

还有一些工程,比如军营啊,城墙啊,仓库啊等等,根本永远收不回来。这些建设当然会增强国力,但是算在户部的账上,就是每年赤字,财政压力巨大,户部叫苦不迭,弄得王宁安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其实当初提议,发展棉纺的时候,王宁安是想从朝廷出钱,补贴棉农的,可问题是要钱的人太多了,幽州和西北有牧民,东南有桑农,光是给棉农钱,说不过去……索性,只能交给下面的人去闯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才知道担子有多重。

也正因为如此,济州和兖州的实验都显得非常重要。

大宋太需要拓宽财路的办法了。

他们第一站,就到了济州。

在两个月前,文彦博就亲自赶了过来,督收棉花,转卖给工厂,协调各方,尤其是调节纺织机器,培养工人……大约在20天之前,济州一共3座棉纺工厂运作起来。

蒸汽机驱动,机器运转起来,锭子飞速转动,眼看着棉线就纺出来了,然后从棉线变成棉纱,布匹就跟流水似的,哗哗流淌……

文彦博看得都目瞪口呆,惊得眼珠子溜圆儿!

老文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工厂机器的威力。

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三座工厂,每个月开足马力,昼夜不停织布,每个月能织出18万匹,到年底就是54万匹,比起预估的还要多4万匹!

天竺那边的订单算是够用了……文彦博抓住胡须,微微思索,织出了这么多棉纱,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另外呢,还要增加染坊……对了,关口还是棉花要够用……明年要全面改种棉花,要力推下去,整个京东路,都要种植棉花。

还有,应该向西京银行借款,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钱大家一起赚……不得不说,文彦博观察了王宁安这么久,算是把他的那点本事都学来了,连用金融扶持产业都会玩了,试问,王宁安还剩下什么了不起的本事?

儿子说得对,就应该让天下人看看,尤其是让皇帝看看,我文彦博的本事!

……

老文信心满满,把王宁安和赵曙接到了济州,因为是微服而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礼数,赵曙歇了半天,就迫不及待到了棉纺工厂。

离着厂区老远,就看到了浓烟滚滚,呛得人直咳嗽。

没法子,蒸汽时代就是如此,要用蒸汽机,不烧煤是不成的。

文彦博还饶有兴趣,告诉赵曙,他们的工厂运转起来,每个月要消耗50万担煤炭,这些煤炭都是从兖州煤矿运过来的。

光是煤炭一项,一年之内,就能给朝廷增加15万贯的税收,地方还能分到3万贯过路费,另外又增加了2000煤矿工人。

文彦博是眉飞色舞,夸夸其谈,还不时冲着王宁安呲牙一笑,那意思分明再说,小子,服气了吧,知道老夫的厉害吧!

还真别说,文彦博能把棉纺工厂弄得这个程度,真是令王宁安大开眼界,他的确有些佩服老文了,是真的有能力。

赵曙欣欣然,参观了纺织棉纱的车间。

当看到棉纱不断流出,赵曙也是惊喜不已。

“师父,只怕这个工厂比上千织工还要厉害啊!”

“嗯!”王宁安点头,“据臣所知,一个上千人的作坊,靠着收工织布,一年下来,最多也就织八千匹!”

赵曙大惊,


状态提示:第861章 文彦博的挑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