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传说它起源于三国。蜀国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等到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

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出现了白馒头(不带馅的)。

上面的故事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过的。

因为传说归传说,相对可靠的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可见其不靠谱的程度。

牢丸,包子的前世

历史上的包子其实是这样的。

要弄清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首先需弄清包子与“牢丸”间的关系。

“牢丸”一词,始见于西晋束皙的《饼赋》。“饼”,实是当时各类面食的总称。文中说春食曼头,夏食薄壮,秋食起溲,冬食汤饼,惟牢丸四时皆宜。那么“牢丸”究竟是什么呢?

从束皙文中所叙述的“牢丸”的制作方法看,“牢丸”正是今天的包子无疑。

文中说,用罗反复筛过的细白面,和得柔韧而有粘性,以肥瘦参半的羊腿肉或猪肋肉为馅儿,加以葱姜椒桂盐豉等多种调味料,再用旺火猛气蒸熟。这不与今天包子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吗?

由此看来,包子当是西晋束皙时代产生的,究竟出于里巷还是传自异域已不得而知。

馒头,包子的别名

至于“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

包子一开始叫做馒头(又作“曼头”、“馒首”),最早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的《鉴诫录》。此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羊肉馒头”、“蟹黄馒头”、 “猪肉馒头”

、“厚皮馒头”、“肥皮馒头”等包子的不同名称。

而“包子”之名,其实与“馒头”并用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宋朝,“包子”这个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一诗中就有“作素包子”之记,陆游也有《食野味包子戏作》的诗作。

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也有记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

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而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同样可见这一时期包子已经很普遍了,

从此,包子一直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流传至今。

第二天早晨,阳光静静地透过窗户洒进了屋内,在明亮的屋子里留下一排排的暗影,而房间正中央的大床上,一大一小两个叠加在一起的身影显得十分的突出。

陆斐在睡梦中只感觉有什么压在身上,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挣扎着睁开眼睛,入目的就是陆昊那张萌萌的小脸蛋。

此时陆昊的身子正整个趴在陆斐身上,看到陆斐睁开眼睛,立即“咯咯”的笑出了声,灿烂的笑脸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真的有种小天使的感觉,但一联想到他几十斤重的身子压在自己身上,似乎就有些不美妙了。

“你在做什么?”动了动身子,将陆昊的身子从身上翻下,陆斐捏着陆昊的小鼻子问道。

“爸爸,我被饿醒了!”陆昊笑嘻嘻的回答着,一边用手撇着陆斐的手,爸爸弄得他鼻子好痒。

饿醒了?

听到这个答案,陆斐剑眉微微地上挑,他家儿子能不能时时刻刻把吃记在心上?

“爸爸,你该起来煮早餐了,我真的饿了。”看着陆斐发懵,陆昊将陆斐的手放在了自己肚子上,继续道,“你看,都瘪了!”

“你以为你肚子是气球吗?”陆斐说着,翻身起床,顺便捞起了陆昊的身子,径直的走出房门,来到了厨房。

三两下的,煮好了两碗一大一小的面条,将陆昊放在桌上,将两碗面也放好,然后这才去了浴室去洗漱。

而陆昊则是拿着筷子与调羹专心致志地吃起了早餐。

但一小碗面条吃下之后,陆昊摸了摸自己微微鼓起的肚子,往陆斐所在的房间看了一眼,小身子动了动,从自己专有的小凳子上站起,顺着桌面慢慢地将陆斐的面条移到了自己的面前,从里头又捞出了不少的面条放在自己的碗底,然后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将面条推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然后喜滋滋地吃了起来。

片刻后,陆斐出来,看着自己碗里的面至少少了三


状态提示:57.晚上替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