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梁柱>第二八七章 反应

皇太极本来稳坐钓鱼台,按部就班地部署着军队包围来袭的特木尔部,毕竟这大营里又皇太极的几万大军,跟特木尔那百来人的人马相比起来简直就是汪洋大海一般,不管特木尔部燃起什么样的火苗,都可以毫无悬念地,排山倒海般地浇灭。

就算现在大营失火一片混乱,给皇太极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他还是早有准备和安排,事实上早在紧挨着大营的粮库爆炸的第一时间,皇太极就已经预料到将会有敌人来袭营,而且敌人很可能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所以他命令手下的大部分兵将前往救火,其余人马在营中守卫,即便前来袭扰的敌人逃走,也坚决不要追击,而是随时准备迎战从其他方向而来的敌人主力。

而敌人的做法也恰恰跟皇太极预料的异样,之前有不明人数的小股敌人前来袭扰一下就逃走,现在相反的方向又来了敌人的主力妄图劫营,这些情况全都在皇太极的预料之中。

既然有所准备,皇太极自然毫不紧张,条理清晰明确地指挥着激动守卫军队去包围歼灭特木尔部,命令剩下的大部分军队仍然继续救火,抢救帐篷粮草等各种宝贵的物资,毕竟辽东苦寒之地,整个大金没有可以浪费任何物资的资本,况且从皇太极多年从军的经验看来,来袭之敌人数不会太多,很可能不过数百人而已,完全用不着让所有的大金勇士全都上前迎敌。

指挥若定的皇太极表现出了强大的自信,就好像是天生的王者一般,他整个的身体上到处散发着王者的气息。一旁的多尔衮看着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同时也是参与杀死自己亲母母的主要凶手镇定自若,毫无慌张的表现,也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尔衮自认最起码现在的他跟皇太极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除了年龄威望之外,在指挥作战的能力方面也同样存在差距。

既然如此,多尔衮便只好将他的野望埋藏在内心深处,表面上在皇太极面前表现出温顺的姿态,实际上则是悄悄地留意着皇太极的一举一动,在心里默默地学习皇太极用兵处事的方法和谋略。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原来他的这个哥哥也不是全知全能,因为他发现从之前那个被皇太极称为是“声东击西”的方向上,又传来了喊杀声,而且这一次的声势更大,远非之前那所谓“虚张声势”的小股敌人,还有此时正在与己方交战的“敌人主力”相比。

皇太极也没有了刚才镇定自若的样子,虽然从表情上来看,此时的他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但却骗不过多尔衮的眼睛。以多尔衮长期以来对皇太极的观察经验来看,他的这个哥哥此时是真的吃惊起来了,很显然眼下的局势皇太极并没有料到。

很快新的敌人就冲进了他们的大营,随着敌人越来越近,他们也更加清晰地听到了敌人的喊杀声:

“大明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在此,奴酋皇太极早早出降,饶尔不死!”

“杀啊!活捉皇太极!”

“活捉皇太极者赏银千两!”

“休要跑了皇太极!”

听着越来越近的喊杀声,皇太极一时也没有办法确定这次到底是来了多少敌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国的宣府总兵侯世禄不知道什么时候跟察哈尔部的蒙古人勾搭到了一块,一起跟自己为敌,之前粮库的那场爆炸和随之而来的大火,想来也是明国派人所为的了。

然而明国会出兵这一点恰恰是皇太极没有想到的,毕竟他此番出兵征讨察哈尔蒙古,就是因为考虑到明国新皇崇祯登基不久,地位尚需稳固的原因,加之明国朝中党争严重,光是处理魏忠贤一党就足够崇祯忙活一阵子的了,以皇太极看来,崇祯现在肯定没有余力贸然挑起兵衅。

但结果却大大出乎皇太极的预料,没想到明国竟然在这个时候起了刀兵,而且非但不是跟往常一样,像躲在乌龟壳里那般拒城而守,反而还把军队派到了这草原之上,似乎摆出了要跟自己正面相搏的架势。

想到这一点,原本只是有些吃惊的皇太极顿时感到一股惊慌的感觉涌上心头——明国崇祯既然敢于派兵主动出击,想必是早有预谋和准备,这次来敌必然人数众多,毕竟以明军兵将一贯胆小如鼠的作风,若是没有个十万八万的军队,肯定不敢到草原上跟自己野战。

再加上自己大营烧起了大火,大多数兵将都在忙着灭火,此时被明国大军袭击,后果定然是不堪设想。

现在的皇太极突然感到有些后悔,不应该把粮食物资看得太重,让大多数的兵将去救火而不是备战,导致现在敌人来袭,自己用兵却捉襟见肘的局面。但事情反过来想,就算是重演一遍,皇太极也很难放弃抢救大营和这么多的物资。坐看大营和仓库失火而不救,而专心致志地准备迎接敌人的攻击,这样需要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毕竟这些军事物资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了,皇太极难以想象,若是大军断了粮,后果会有多么的严重。

不过皇太极总归还是冷静了下来,尽管心中感到了紧张,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只见他冷笑一声,对多尔衮还有手下军官们说道,“侯世禄是何人?本汗怎么没听说过,想必是碌碌无能之辈,诸位随本汗上马破敌,取下此人的人头!”

皇太极这样说当然是为了提升手下的士气,事实上侯世禄的名字对他还有其他的建奴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毕竟


状态提示:第二八七章 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