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舌尖上的大宋>第1847章:不分彼此

杨怀仁很欣赏高启勋的智慧,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在信息量很小的情况下判断出杨怀仁正在做的事情,这已经很不容易。

从杨怀仁对高启勋的了解来看,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做过的事情,是值得杨怀仁信任的。

而且他也需要一些助力,不论一个人能力多么强大,也需要合作伙伴的助力,杨怀仁自然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只不过眼下的事情很多,重点还是如何保证大壮登上皇位,朝堂的局势能保持稳定,老百姓将来对新君的认可程度,这些是必须要先处理的。

收复燕云或者算计辽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积聚力量,也需要时间来让辽国便的更加混乱。

何况鬼姐做的很多事情,现在有了效果,这个效果能持续多久,最终的情况会发展成什么样,杨怀仁也需要时间来观察,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静观其变。

所以高启勋说的事,杨怀仁也只能让他再等等,但对于高氏父子的心意,杨怀仁还是要领的。

高士迁没有他父亲那么沉稳,见杨怀仁好像有些犹豫的意思,说道,“大帅有些犹豫,可是信不过我们高家?”

杨怀仁从思绪里转出来,认真道,“高将军言重了,咱们之间,不存在信不信任的问题。”

高士迁疑惑道,“那大帅如何不肯接纳我们?”

杨怀仁虚扶一下示意高士迁先站起来,缓缓道,“高侯爷,高将军,我并没有什么想隐瞒你们的。

刚才高侯爷所分析的事,我都承认,也感慨高侯爷智慧高绝,能看透我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

高启勋接话道,“大帅谬赞了,老夫如今虽然已经不再军伍之中效力了,可还是心念燕云失地,无数个夜里都辗转难眠,恨自己没有本事收复失地。

只是像老夫一样因为这样的执念夜不能寐的人太多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并没有为此做出什么实际上的努力。

但大帅不同,大帅敢想敢做,虽然方式上有些另辟蹊径,可现在看起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巧妙办法。

就单拿出这一点来说,大帅便让老夫汗颜,说大帅是吾等楷模,一点儿都不过分。”

高启勋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大宋对收复燕云存在执念的人简直太多了,不光是武人,包括文人,还有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们,也都盼着朝廷能早日出兵,收复燕云。

那些文人们不知道作了多少诗词歌赋的,都是抒发对燕云故土的思念之情和惋惜之意的,辞藻要多华丽有多华丽,情绪要多深情有多深情。

可惜大家都是停留在说说或者想想的层次上,真正为这件事付之行动的,几乎没有几个。

这样的局面甚至形成了大宋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不论是文人武人圈子或者是民间,对燕云失地感到非常痛惜,可朝廷却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措施去实现收复燕云的大计。

宋神宗当年留下遗诏“能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此后每一代皇帝寝宫里也都挂着一幅收复燕云之后的大宋地图。

可惜这些同样是一些美好愿望之类的东西,或许皇帝们也有这样的惋惜,但想和做是两码事,一想到契丹铁骑如何勇猛,这些皇帝们便只能黯然神伤了。

朝中的文官更不愿意跟辽国交恶了,澶渊之盟里规定大宋每年向辽国进献岁币,听起来好似很屈辱。

可更多的文官认为,当年的澶渊之盟实际上是把宋军占领的辽国部分土地划进了宋界之内,用钱财换取了近百年的和平,给大宋百姓安稳的生活,这是功德无量的。

至于岁币之事,文臣们也觉得那点钱对大宋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是一点儿也不心疼。

可话说回来,土地是宋军死伤无数将士打下来的,划归大宋版图本就是理所当然,可岁币可是送了近百年了,期间还因为辽国不断索取,还提高了一次。

这么多年的岁币积累起来,那数目也不小了,更何况长此以往下去,老百姓的颜面也不好看,总觉得好像比契丹人矮一头似的。

就是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之中,几十年过去了,燕云之地的数百万同胞依旧还早辽国的铁蹄之下受尽磨难。

杨怀仁的梦想是大宋能在东亚大一统的理想,当然这个梦想太大,也很难快速实现,所以收复燕云,似乎可以当做一个眼前的小理想来看待。

只是做这件事,目前来看,杨怀仁还不想太大张旗鼓,让契丹人意识到来自他的威胁。

而是打算隐秘做事,等到时机然后骤然爆发,给辽国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对于高氏父子这种心态,杨怀仁还是有些不认同的,事情做的太急,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前边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

高士迁很认同父亲的话,急忙点头道,“所以我们父子俩希望大帅不弃,能让我们加入进来,让我们高家也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杨怀仁欣慰地笑了笑,“高侯爷和高将军的心意,我都明白了,只是为大宋收复燕云失地,本就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责所在。

特别是高将军,你我同属大宋军人,本就是同僚,不存在你加入我或者我加入你这种说法,大家共同努力,不分你我。”

高氏父子听了这话面露疑色,可能是觉得杨怀仁的话有点怪,高士迁更是怀疑是不是杨怀仁还不能把他当做自己人那么看待,有些排外之嫌。

高启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状态提示:第1847章:不分彼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