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在看着秦地,京都同样在看着秦地,燕城在思索,秦地这算不算是被他们燕城拿下了。
京都的官员在朝堂上都战战兢兢的,没人敢触碰秦地这个雷区,如今的秦地还算不算是他们京都的,不知道王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还有一另一个问题,燕少城主进入秦地的速度虽然慢,可早晚那也触碰到王上的驻仙台的,到时候燕城少主会怎么针对这个让大齐没了半壁江山的问题。
而视驻仙台比祖宗江山都重要的王上,到时候又会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好吧,现在京都的气氛就跟阴了好几个月的天,就等着暴风雨来的那时候,阴沉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看得透彻的人心中都有数,燕城能长驱直入的进入秦地,王上都没能做出来像样的处置态度,在燕城面前,京都首先就败了气,说句不当说的,那就是在气势上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落后的地方了。
在燕氏父子跟前王上可以说是一输再输,输的不能再输,若是真的驻仙台都让人家燕少城主给掀了,王上那就是相当于输掉裤子了。
鲁地每年给燕城四成粮食,堪比进贡,京都在鲁地的兵力,越发的薄弱。
听闻就是鲁地那边的守军那边同鲁氏之间也是有些关系的,不然在齐氏虎视眈眈之下,鲁地不会有这份从容的势力。
如今的秦地,那算是直接被燕阳接盘了,京都如今倒是真的是很纯粹意义上的京都了。
在燕少城主复起半数秦地的城池,恢复当地的耕种之后,京都这边终于收到了来自苏将军的来信,信中所言,奉王命去往秦地赈灾,得燕城少主燕阳帮助良多。
为赈济灾民,像燕城借粮食,药材,布匹,耕牛,以及一些琐碎的东西一一列出来了。
光这些东西,就厚厚的一本折子。管钱粮的官员粗糙的过了一眼,大概算出来个数目,那绝对是目前的国库十几年都无力偿还的债务。
苏将军的来信是同王上要钱的,粮食,钱都是他借的,不过他借了这些东西那是帮着他们王上赈灾的,这笔账得有人认。
信件的最后就是请求王上派人过去,重建秩序的。好吧这是重点。对于京都来说,这些日子的阴沉气氛终于得到了缓和,至少燕氏父子给了他们足够的脸面。
问题是派人过去,怎么过去。想要接收人家燕少城主收拢的地盘,你总不好还用人家燕城的钱粮吧。
难道真的就直接派官员过去摘果子吗,问题是,人家秦地的百姓会不会给你这个面子。
这个真的是让人又欣喜又纠结的一件事情,想吃烫嘴。不光是王上这边看着秦地流口水,就是底下的官员,也想过去捡漏。
这个问题在私下被议论了许久之后,终于放到了朝堂上,王上:“燕城燕氏父子忠勇仁厚,行事很是得寡人心意,秦地的事情燕城做的很是不错。今日苏将军上奏的事情,诸位大人都是知道的,以诸位大人之见,秦地该如何。”
丞相大人老脸通红,王上可真敢开口呀。人家燕氏父子做的事情确实仁义,可跟您真没关系,说的好像秦地原本的困苦不是您强加上去的一样。
不过谁让这位是王上呢,他怎么说就怎么是好了,反正除了他们这些官员,也没人会听了。说起来有点凄凉,不过这也是实情,如今除了鲁地秦地已经彻底失控之外,就是京都那些有些头脑的人家,商户也都已经不怎么把王上看在眼里了。
甚至有人认为京都早晚都要被波及到,许多的商家在燕城都有了店铺,这算另一种意义上的钱财转移,
这些本没什么人,商人嘛总要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可最近,那些商家竟然已经把大本营都搬去了燕城,京都的店铺竟然只是留了大掌柜的镇守。
这就让丞相大人看不下去了,京都当真是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吗,京都在百姓的眼里难道就还没有一个贫瘠,苦寒的燕城还让人觉得安稳不成。
商人最是趋利避害了,丞相大人叹气,连百姓都看出来了,也不知道京都还能撑到几时,看样子王上竟然还没有意识到的样子呢。这是多可悲呀。
王上见没人开口,有点挂不住脸:“诸位大人,就没有高见吗。”
您拿不出来钱财粮食,能有什么高见,派人过去,空口白话肯定不成,不派人过去那就是在直接说秦地给人家燕城父子了。这种高见是他们这些臣子能有的吗。
王上这边同群臣焦灼这个问题。
燕少城主那边,苏将军嘴巴都起燎泡了,知道家小已经在燕城安稳之后,苏将军那是一心一意跟着燕少城主干了。
作为将军,能够为百姓做点事,总比总是挥着鞭子鞭挞治下百姓让人心情愉快的。
可燕少城主突然让幕僚弄出来这么一份东西,还让苏将军亲笔抄写过后送去了京都,那就是让苏将军有点煎熬了。
这倒是什么意思呀,万一京都真的派人过来,燕少城主就真的让人摘现成的桃子呀。
当初秦地之所以这样那不就是大齐的官员在秦地搜刮的太狠了吗,燕少城主就没有想过,万一京都在派人来,若是还是如此盘剥的话,秦地百姓才安定下来的生活怕是又要毁于一旦的。
苏将军能不焦灼吗。
燕少城主被属下晃悠的头晕,没日没夜的做事,本来休息的就不太好,心情更差了。凤眼扫过去,王八之气大开,苏将军想注意不到都不成。
挠着脑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