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神级复兴系统>第六百三十七章 华夏的贵族精神
精神的衰变。

屈原的贵族精神也是墨者的贵族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华夏古代贵族所具有的精神,《离骚》,《渔父》等作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这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精英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华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华夏文明所有的伟大思想启蒙几乎都是创建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贵族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齐驾并驱,华夏的古文明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甚至更加繁华。

第二代是陶渊明的贵族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的精神明显生衰变,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倾向崇尚自由。

他开始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

要格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抽离体制的羁绑,那无异于就是自我放逐。在那物质极其贫困的年代,自我放逐就要忍受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折磨,时时刻刻面临生死存亡的威逼。

毫无疑问,自我放逐须具备无比的勇气与忍耐力。选择自我了结,只需要一时的意气;选择自我放逐就得忍受无期的折磨。

自我放逐其实是对权势的一种蔑视,表现出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坚守自己立场的精神。这是一种固守高贵的精神。其实,以他们的才华,只要他们愿意委身投靠,就可以轻而易举换来升官财,享尽荣华富贵。然而,他们宁愿选择了自我放逐。这是对残酷现实的妥协,更是对权势的蔑视。

同时也是反应着当时统治者以及社会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和压迫。

自我放逐的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几乎到了放浪形骸的境界。对比屈原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显然是一种妥协。

然而,这种妥协并不是他们怕死。他们似乎是故意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来表示对权势的一种蔑视,视权势如粪土,让权贵相形见绌,如骨在喉,寝食不安。这一点从竹林七贤之的嵇康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被司马王朝处以极刑,从容赴死,慷慨以歌,视死如归,这显然比屈原的投河自尽表现得更为豪迈。

【】


状态提示:第六百三十七章 华夏的贵族精神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