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历史上,武士彠当了工部尚书后就被调出了长安,当了利州都督,后来贞观六年的时候又改任荆州都督,然后死在了任上,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定。
可以说武士彠的整个政治生涯最牛逼的也就是从一品的应国公封爵,正三品的工部尚书或者利州都督,荆州都督这个官职品级。
到死也没有混到宰相的位置,步入到最顶级的决策层。
直到后来他闺女,历史上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武二丫在唐高宗永徽年间成了皇后以后,才又追赠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咸亨年间,再次加赠为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附祭于唐高祖的庙廷,位列功臣之上。武则天监朝,又被尊为忠孝太皇,建崇先府,置官属,追赠五世为王。武则天称帝后,在东都立武氏七庙,追封为皇帝,他们的妻子们也随皇帝而称为皇后。
武士彠要等死了以后好多年,才能父凭女荣,迎来最辉煌最荣耀的时刻,这个名字才真正的响彻大地。
可现在,由于武元庆这个后世的灵魂乱入,穿越到了他儿子身上,弄的武士彠竟然在贞观二年的时候,不但没有从中央调到地方去,反而还机缘巧合因祸得福,直接从工部尚书,直接再上一级成为了吏部尚书,步入到了真正的决策层。
别看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都是六部尚书之一,官职品级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实际上六部尚书中间的差别可是相当的大。
不然,原本历史上已经当过工部尚书的武士彠不会在死后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这说明,人们的认知中,或者说朝廷的规则中,礼部尚书是要比工部尚书更加荣耀的,否则不会追赠。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后世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而工部尚书呢,雅称大司空,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相当于后世的主管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等的国务院副总理。
在后世,按重要程度来说,无疑工部尚书是要比礼部尚书重要的。
但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礼部尚书一个主管礼仪,教育,外交这些的主官都要比主管工业,农业交通等的主官来的高级,排名更加靠前。
更别说是吏部尚书了,吏部尚书相当于后世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具体对比后世的话,礼部尚书几乎相当于是中那个央组织部部长兼中那个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长。
几乎是直接可以配置为几大巨头之一的职位。
如果非要给六部尚书搞个排名的话,吏部尚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是六部里边职权最重的那个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其次是掌管财政的户部,然后是礼部,再次是负责军事的兵部,再再次是掌管司法的刑部,最后才能轮到工部尚书。
而武士彠现在就从工部尚书被皇帝升为了吏部尚书,直接迈进了一大步,恩宠不可谓不重,要知道这时候杜如晦才只是兵部尚书而已,按正常历史走向来说,杜淹之后的吏部尚书本该是他的囊中之物的,但却被武士彠给抢了。
原本许多大臣闹腾的想把武士彠给拾掇到地方上去呢,结果皇帝一个大耳刮子抽过来,要给武士彠升官,任命为吏部尚书。
这些个大臣们不干了,乱纷纷的此起彼伏的反对声不绝于耳,这个出班说了,那个紧跟着接茬反对。
李世民端坐龙椅上面无表情冷眼瞧着,只见除了被武元庆坑惨了的大臣反对外,剩余的大臣倒是眼观鼻鼻观心,安安静静的站着,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这个发现让李世民满意了不少,这说明自己这个任命还是没问题的,起码除了和武家不对付的人之外,其他的没有利益纠葛的人是认同自己这个任命的。
尤其是没反对的人里边有杜如晦,房玄龄等这些铁杆心腹,这让李世民觉得自己对朝堂的掌控还是稳固的,那种萦绕心头的众叛亲离的感觉也在这一刻都淡了许多许多。
“行了,朕意已决,此事无须再议”见反对的人还有要陈述意见的,李世民摆手直接做出了最终决定。
武士彠心中狂喜,面上一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的样朝皇帝拜谢。
那些个想搞武士彠的人则是如丧考妣,面色灰白难看到了极点。
一喜一哀截然不同的画面感,形成了冲突强烈的对比。
“信明兄大才,得陛下如此倚重,拜为吏部尚书,恭喜恭喜啊”散朝后,杜如晦笑呵呵的拱手道喜,信明是武士彠的表字,所以杜如晦的恭喜不用说,就是对武士彠说的。
“哪里哪里,克明老弟说笑了,陛下抬爱,但为兄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为兄才能低微,当个工部尚书已经是感觉力有不逮了,哪有能力当好吏部尚书啊。依我看能担此重任的,非克明老弟莫属啊”武士彠心中得意,但面上却不会表现出来,听了杜如晦的话后,十分谦虚的表示自己能力不够,实在有愧皇帝的重视,完了还奉承了杜如晦一句。
武士彠知道,自己能当上这个吏部尚书除了皇帝一意孤行的想让自己当以外,杜如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要是杜如晦也认为杜淹是被自己儿子武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