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唐律卷十五厩库》:“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即国家禁止私自宰杀这两种大牲畜。但是“误杀,不坐。”
30.亲王以下到二品官,每个月供给二十头羊,六十斤猪肉。三品官每个月给十二头羊,四品五品九头,但都没有猪肉。可见羊肉比猪肉普及得多。
31.“过厅羊”的吃法是在正堂阶前当场宰杀,由客人自己拿刀割下想要吃的部位,由下人包上颜色不同的彩锦,送去蒸熟。
32.吃肉所配作料的习惯是,羊肉撒胡椒,猪肉就蒜。
33.在客人面前表演“切鲙”的技术是一种时尚流行。
34.在“李”唐王朝,官府几次下令禁食“国姓鱼”,但收效甚微。
35.唐朝吃螃蟹流行糖蟹,即用糖蜜腌成甜的再吃。
三、蔬菜
36.红薯、玉米、番茄、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青椒、洋葱在清朝引进中国。
37.现代惯用的“炒”的技术,到宋朝才有明确记载。唐朝人还是以水煮、汽蒸、火烤为主。
38.唐朝最常见的蔬菜是葵(冬苋菜),其次有薤(藠头)、菘(大白菜的前身)、藿(豆叶)。常见的根茎类蔬菜有萝卜、蔓菁、芋头、茄子、葫芦等。
四、茶文化
39.“博士”是唐朝对服务行业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
40.在中原地区,西汉之前茶只作为一味中药存在;而四川人在西汉就已经全民饮茶。隋唐由于继承了北朝的政权、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初唐社会里,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类饮料普及得多。直到开元天宝年间,喝茶才开始大范围流行。
41.此时喝茶会加诸如葱、姜、花浇、大枣、桂皮、橘皮、薄荷、酥酪、牛羊猪肉等作料,煮成一锅茗粥才喝。陆羽对此种吃法嗤之以鼻,在《茶经》中推崇以加盐、三沸、比赛浮沫冲注形状为代表的唐式煎茶法。
五、酒文化
42.唐朝酿酒初步产品为浊酒。若要获得更高等级的产品,要在开坛取酒前往坛子里倒进少量石灰、草木灰等,以便结束坛内微生物发酵的过程。浊酒经过过滤即为清酒。酿酒的过程中常有各种微生物混进酒里,导致成酒呈绿色。这也是后世“竹叶青”名称的由来。
43.蒸馏法到元朝才传入。在此之前,唐宋时代酒精度最高的酒,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跟酒曲发生反应的粮食,大部分被糖化,只有少数继续酒化。因此唐朝酒的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
44.唐朝人喜欢烧酒,即用微火把酒烧到六七十度左右。
45.唐朝的“酸奶”通常叫“酪”,采用牛、羊、马等牲畜的乳汁经过加工制成。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成品也有酥、酪、醍醐等不同的名称。
46.唐朝果汁的名字一般根据所采用的原料称为乌梅浆、葡萄浆、桃浆等。当时最普及的是蔗浆。
第三章入乡随俗,基本生活常识要具备
一、坐具
47.入唐以后,分餐制逐渐变成了共餐制保留至今。
48.唐代是一个由坐榻、坐席、低案等矮足家具,向桌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过渡的时代。后期接近五代十国的时候,带靠背的椅子和长腿桌子才算在全社会普及了。然而社会礼制仍然普遍认为最端庄规矩的坐姿是跪坐,其次是盘腿胡坐,最后才是显露出腿部线条的垂足坐。
二、户籍制度
49.无户口者只有等到朝廷大赦“天下浮逃人等”,才能够到当地里正那里交“手实”。证实手实的内容后,每户还要按律交税充当人工材料费。户籍需抄三份,往长安送一份、州郡留一份,县里留一份。
50.唐朝百姓,只要走出本县,就需要开“单位介绍信”,即公验。公验有多种,如当官上任用的“告身”,民兵开拔用的“总历”,驿站工作人员用的“符券”等。甚至买卖土地财物的凭据,只要加盖了官府的公章,都可以叫公验。没有公验而闯关叫“私渡关津罪”,可判刑一年半。
51.一般来说,富有缴税和服役责任的成年男丁是不能随意离县的,当地官府也不会开具“过所”。符合一些特殊情况时,也需要找一个近亲的男丁或户主,承诺在男丁按期未归时承担其赋税。过所的申请呈报给里正,然后上报给县级的县尉与州级的户曹。过所的有效期一般为签发日后三十日,但是申请延期并不复杂。
三、货币
52.唐朝时全国每年的白银产量只有约1.5万两。这些白银一般会铸造成长方形的银铤,并刻上银的重量、成色、来历、进贡者情况等。由于产量较低,宋朝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不把白银作为流通性货币使用。
53.唐朝普通交易用铜钱,大宗交易可用黄金,其一两约等于现在的42克。最高时一两黄金能兑换8000文铜钱,最低时仅能兑换3500钱。
54.汉唐时代,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只有5:1。
55.以大米为等价物,安史之乱前,一文钱约等于一元。安史之乱后,贬值10倍。
56.唐朝1000文为一贯钱。但实际情况下,由于“钱荒”严重,民间“短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一贯钱里可能只有七八百文钱,但是大家还都承认它有一贯钱的购买力。
57.后世常用的计量单位“钱”,就是以唐朝的铜钱为标准的。
58.唐朝开国第四年后即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取“开辟纪元”的意思。后来也有过真正的年号钱,如乾元通宝、大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