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史慈说出他此行至冀州的目的之后,袁朗先前在心里的猜测总算是得出了印证一致的结果。 x23u更新最快
显然,历史上对太史慈的描写侧重于勇武固然没错,但是对其一生当中唯独的一次“报恩”叙述却也是不吝词藻,甚至被载入了史册。
正如太史慈所说的那样,由于其常年在外任职,所以对家中的老母缺乏照料,不管孔融是出于善心也好,还是另有目的也罢,总之孔北海在太史慈不在家的时候,对他们太史家的老母亲那是奉若上宾,确实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以及呵护,这也是最终促成了太史慈想要报恩的最直接因素。
“报恩”孔融,并且单骑独来独往于被围的都昌城,这时候对太史慈最初的历史描述,也是浓墨渲染的一处,这其实就是借孔融之贤名而从侧面烘托太史慈的孝义之举,看似实在夸孔融,实则是在褒扬太史慈。
根据历史上的描述,太史慈终究还是在平原郡刘备那里借到了兵,顺利的解救了都昌城之危,可是袁朗现在又想想,历史已经悄然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发生了行进轨迹的偏离,比如冀州根据历史记载目前应当是被袁绍给夺了下来,而刘备应当是蛰伏在平原郡,可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又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袁绍既没有拿下冀州,刘备也没老老实实的待在平原郡,那么太史慈来借兵,还会如历史记载的那样获得成功吗。
袁朗不知道太史慈此行的目的是否会实现,但是说老实话,他希望刘备不借兵给他,只要太史慈在刘备那里受了阻碍,那他才有播下恩惠的机会。
当然,袁朗这是在投资,如果自己因为帮助太史慈解救了孔融的危机,从而能获得太史慈的报效的话,这笔投资那就是天大的合算。
但是目前摆在袁朗面前的难题就是太史慈并未对刘备失望,甚至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单从其不断的向袁朗打听刘备的行踪来看,太史慈似乎已经打探到了什么隐隐约约的情报。
如果故意欺瞒太史慈,袁朗生恐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他权衡再三之后,还是下定决心对太史慈明言相告。
只听袁朗在太史慈再次的询问刘备踪迹之后,他如实说道:“不瞒子义,刘皇叔的行踪某确实知晓!然,此行邺城乃是机密行军,唯恐刘皇叔心生不快,某不便相告!”
“这……将军,救救都昌城的百姓们吧,慈拜托将军告知刘皇叔的下落!”
太史慈先是听到袁朗说知道刘备的下落而激动,随后又听说袁朗有难言之隐,这前后的落差之大,就算是太史慈也难以接受,不得已,太史慈只能出席跪拜袁朗,希望从他那获得刘备真实的踪迹。
“子义莫急,就算有天大的难处,某也尽力帮你就是!”袁朗近前扶起太史慈,接而望着赵云道,“子龙,你去打探下刘皇叔的消息,如果方便,将子义的事情告诉与他,另外询问下,是否安排会面!”
赵云起身回了声:“诺”,便对太史慈拱了拱手算是打了声招呼,随即出了大帐自去办事去了。
“难道刘皇叔就在附近?”
太史慈也算是嗅觉灵敏,他一见袁朗吩咐赵云之事,立即想到了什么。
袁朗知道也瞒不住,故而相告道:“实不相瞒,刘皇叔与我军合军一处,他的军帐就在不远处的山岗上,离此不过数里之路而已!”
“太好了!恩公有救,恩公有救啦!”
太史慈激动的摩拳擦掌,仿佛看到了他从刘备那借得了精兵已经奔驰在回都昌城的路上。
“哼!别得意的太早,人家借不借你还得两说!”张燕独自坐着喝了口闷酒,随即自言自语道,“这管二愣子也算长了本事,居然纠结一群乌合之众便围了那都昌城,呵呵,呵呵……”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太史慈面色凝重似乎在想些什么,而袁朗对张燕有什么说什么,当场指责道:“黑货,你胡捏捏什么,管亥虽曾为我黄巾之人,但现下世道大乱,他仍发国难财、打百姓的主意,此等人,已经偏离了我军的宗旨,再见面时,是敌非友,你要切记!
袁朗说这话,其实是在说给太史慈听的,没错,管亥同为黄巾军旧部,而且也是不小的头领,但是现在的黄巾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崭新的黄巾军,他们在袁朗的领导之下已经以天下大任为己任,像管亥这种依然不停黄巾调令,仍旧我行我素的做派,已经算不得是袁朗等人的朋友了,想必太史慈只字不提向袁朗借兵之事,大有可能就是因为袁朗所率领的军队,就是黄巾军的缘故。
张燕闻言将酒樽一放,猛然起身回道:“酒足饭饱,你们聊着,俺出去歇着!”
袁朗也不阻拦,等张燕出帐之后,他安慰太史慈道:“子义,对此人的话不必关怀,他就那样!想必子龙不久便会带来消息,你且安坐,静候佳音便是!”
太史慈对袁朗有愧疚,他的心思仿佛被袁朗全看透了,没错,按理说袁朗如此礼遇自己,他如何还会做出不识好歹、坚持要见刘备的请求,这无非就是对方就是正派的黄巾军的缘故,让黄巾军去打曾经的部将,这不仅是为难自己,也是在为难袁朗,所以太史慈一直未敢在袁朗面前提向其借兵的事情,而是一直既往的按照当初的想法,仍旧是想找到刘备,凭借孔融的威望以及刘备皇室宗亲的身份,能够看在同为朝廷效命的份上,能够抽调兵马与他,如能这样,便是最好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