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歧门古篆>第二十五章:带着面罩的男尸

我说你是掉进钱眼里了吧,连这壁画都想带走,你也不想想我们进来的时候那么一点夯土层都把我们累了个够呛,你还想把这壁画带走?秦汉年间的壁画保存得这么完整,你以为就你手上那点家伙能撬得动吗?还是先看看这壁画上什么内容,咱们也好知道进的是谁的墓。

这间墓室是个方形,四面墙上都是壁画,我们按照门洞左边开始的顺序看了一遍,这些画有的是在受到朝拜,每幅画里都有一个穿着兽皮的男人,只不过朝拜的对象有所不同,有时候是众多的人在朝拜他,有的时候是他率领着众人在朝拜一个头戴冠冕,身穿冕服,腰力别着一把长剑,看样子应该是个皇帝,具体哪朝哪代就不知道了,在壁画的尽头的左下角有一个刻章,上面刻着四个字和我之前在七星祭坛的隧洞里看到的那个是一模一样的。

我凭着记忆问过毒眼龙,他告诉我说这是古滇国滇王金印上的四个字,五十年代的时候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领导下对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了这块独一无二的滇国至宝,也正是因为这件东西才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

这墓地究竟是属于古滇国哪位君王的,如今还不得而知,除了我们打出了那个盗洞,就只剩下这个石门洞可走了,除了这四周的壁画,什么也没找到,就这么走了自然是不可能,举着手电筒走了进去。

门洞后的台阶是向下走了很远转了好几道弯才算是走到了底,下面的格局和我所认知的墓室才对的上号,一间巨大的墓室,左右间耳室转了一圈,里边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后室中摆放着一些弓弩兵器和马骨,墙壁上还有一些马蹄印子,应该是当初被活葬的马匹留下的,那这里面也肯定会有殉葬的活人。

墓室内有摆放着十二口棺材,并排放着十一口外形上相同的棺材,我们正常见到的要略大一些,最前面摆放着一口比其他十一口都要大上一圈的棺材,或许是受到了汉民族的文化影响,漆黑的棺身上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描出来了九条五爪金龙,而不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图腾,显得十分的怪异,我摸了摸棺材板,十分的厚实,一个人很难撬得动,这种棺板不是一般人用的起了,也证明了这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低。

棺木中的极品就是阴沉木,一颗阴沉木从生长到成材至少需要几千年的时间,这种极品是可遇不可求的,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又叫做古沉木。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大片名贵木材,受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侵袭,成为被深埋于江河、湖泊、海的枯木残根。经历过千万年的时间流逝,这些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等都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净净,清除了蛀虫、细菌的生存空间,若是做成棺椁,可保尸身万年不腐,比现在的水晶棺、太平间的冷冻设备都管用。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谚“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其中的乌木说的就是阴沉木。其次就是古代贵族常用的椴红木、金丝楠木、千年柏木,第一是防腐,第二是防止虫吃鼠咬,毕竟不管是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死后尸体没有腐烂,反而是被虫鼠吃掉了,那种情形想着心里都发毛,所以对于贵族们的棺椁选材上是非常的注重严格的。

我们眼前的这口墓主棺材虽然不及阴沉木,也算得上是十分的奢华,一看就是一棵树挖开树心而成的,整个一口棺椁除了表面的五爪金龙似乎看不出有过太多的加工,好不容易找了一条缝隙,我用那把日本太刀从缝隙中插了进去,用力撬动,坚硬如太刀都撇弯了,棺板几乎是纹丝不动。

胖子也抽出工兵铲来帮忙,两人合力,棺椁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终于把一块硕大的棺板敲出了一条大缝,我们又变换了位置,招呼李二和王业一起,一个接一个的把棺材钉都撬了下来。

墓室的墙壁夹层里都用石灰做了防潮措施,热带雨林里的气候虽然闷热潮湿,墓室里的空气非常的干燥,头顶上都是用五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墓室顶,四个人在墓室里一阵忙活,立刻就使得尘封了数千年的墓室里尘土飞扬,虽然我们都带着口罩,还是被呛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回去之后说什么也得整个防毒面具,要不然以后再干这事儿的时候,没被毒死也得被呛死。

胖子伸手就准备去推棺材盖,我一把拉住他说:“等会儿,这里面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东西呢,你就这么伸手去开棺,当心被拉进去陪睡。”

胖子说;“那怎么办?棺材板都撬开了难道还怕里面有鬼不成?”

我听他这么说就故意压低声音,想吓唬吓唬他:“你可别这么说,我虽然不相信有鬼,但诈尸我还是相信的,说不准就把你拉进去给生吞了。以前听我祖父说过,有一年天逢大旱,有一户人家里有个小孩儿,才两岁多点儿,刚学会说话,小孩儿身体弱,没水喝就给渴晕过去了,家里人怎么叫都不醒,小孩儿的父亲就带着他去找郎中,郎中看了都说是渴死了,没救了,下葬的时候突然那小孩儿就坐了起来喊了句我要喝水,然后就倒下了.....”

李二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这种神鬼故事听的多了,也自然也就将信将疑,见我说得这么逼真声音有点儿颤抖的说:“小邹,你别瞎说了,我们这是在墓地里,说这话太不吉利了。”

王业长期一个人在山里生活惯了,从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带着面罩的男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