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新中华1873>第十五章 援兵

夏云桐想到自己的穿越很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历史改变,前世汉番斗而不破,小冲突不断,大战却没有发生,日本人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

但这一世凯达?格兰若攻下竹堑城,有日本人在背后支持,再加上哪个帝国主义出来斡旋一下,说不定能被清廷招安,成了割据台北的一方势力,日本侵占台湾也许就不用等到《马关条约》了。

难道自己的穿越,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更糟糕了?

他让父亲向朝廷再上一折,陈述竹堑城已经危在旦夕,全体官民决心死守到底,为朝廷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颇有点临死遗书的意思,这样一加码,建立的新军的必要性,府城的见死不救,也就不言自明了。

众人都希望能避开敌军炮火,有的主张弃城撤退,撤到淡水河畔再想办法;有的建议干脆主动出击,与敌人决一死战,一时间议论纷纷。

夏云桐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一旦弃城,必定军心大乱,番兵衔尾追击,我军将不战而溃;出城迎战更是不行,我军草创,训练不足,攻击就是自寻死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固守城池,拖延时间,等待援兵。”

夏献纶一阵苦笑:“只怕周懋琦袖手旁观啊。”

夏云桐点头:“府城自然指望不上,孩儿说得是艋舺一带的汉人,长久以来他们械斗不休,稍加训练,便可组成一支民兵,成为我之援助,孩儿愿亲往游说!”

顾师爷有些担心:“百姓与官府一向不睦,此地汉民更是散漫惯了,少爷去了怕是不妥。”

但夏云桐坚持:“正因如此,我才要亲自前往,方显出诚意来,何况竹堑城若陷落,艋舺也难以幸免,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只要竹堑城能坚守数日,我一定率援军到来。”

见他如此坚决,夏献纶想想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叮嘱道:“千万小心,多带些人去吧。”

但夏云桐摇头:“若事情不顺利,即便多带人手也无济于事,反而容易成为番兵袭击的目标,让梁老三和孙雄飞跟着就行了,嗯,我还需要几个能熟练操炮的人。”

大家都很是奇怪:“这个……我们好像没有炮啊。”

片刻后,夏云桐已经回到住处,简单地收拾了一下,郑重地检查了一下那支柯尔特左轮手枪。

四夕在旁边看着,傻傻地问:“少爷,你干嘛老带着这个铁家伙,怪吓人的?”

夏云桐笑笑:“因为万一事情不顺利,我就用它自己了断。”

四夕眼眶一红:“少爷,你可别乱说,虽然不怎么出门,可我也听说了,少爷你是个好人,没有你满城的百姓都已经遭了殃,好人会长命,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

夏云桐默然,果然百姓口碑如铁,想必艋舺那边对自己也有所耳闻了,这对自己的行动会十分有利。

这时手下报告,会操炮的人找到了!

夏献纶派人满城大索,终于找到了几个会使用火炮的人,不过大部分都只是用过旧式铁炮,只有一个叫李仕茂的,这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居然是原国产炮舰“威靖号”上120主炮的炮手!

他在炮舰上因为盗窃被除名,在本地名声臭了,为了谋生跟着朋友跑这里做生意,旧病复发又偷东西,被抓到牢里去了,听说找炮手赶紧毛遂自荐。

夏云桐如获至宝,只能感叹天意了。

十来个人全部换上难民衣服,动身从北门出城,实际上时不时有难民离开,这一伙倒也并不显眼。

下午的时候,赶到了大稻埕,再往北就是艋舺了。

虽然番兵的战火还未烧到这里,但阴影笼罩下,市井繁华还是大受影响,即便是大白天,店铺也都基本关门歇业,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从南面逃来的难民,述说着番兵的残忍,背井离乡的苦楚。

天黑时终于赶到了位于艋舺中心的龙山寺,这里气氛甚是紧张,平常是让人随意进出参拜的,但今天却戒备森严。

寺外还聚集了大批汉民,浙人、闽人、粤人,另外还有一些客家人,往日里争斗不休,今天却和平相处,讨论着竹堑城的战事。

夏云桐心里暗暗点头,他之前就有大致的目标,现在却更加的清晰。

未来的新军,其建军的基础就是这些大陆来台的汉移民,是那些在海边、在河边、在棚屋里飘零度日的苦民。

汉移民有着共同的民族血脉,共同的价值信仰,作为移民,他们有流浪者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并不依靠和信赖清政府。

他们为生存而奋战,只要自己给他们一条明确的出路,那么这股力量就能组成自己核心的武装势力,这条出路就是让他们成为台湾土地的主人!

只要自己让他们合法地拥有土地,他们就能成为自己最忠诚的同盟。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他们可以反清,灭洋,兴中华!

这一点前世的红朝是最有力的证明,只要“打土豪、分土地”,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小米加步枪也能赢飞机大炮!

在短时间内掌握汉移民的力量,才能让局势根本改观,集结势力需要外部压力,有压力才有凝聚力,而番兵的威胁是最好的催化剂!

来到寺门口,几个汉民手持刀具前来盘问,夏云桐亮明身份,众人都是一惊。

汉民与官府向来不对头,要在大陆上,百姓私自拉帮结伙是官府的大忌,但在这里,山高皇帝远,官府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双方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一个官员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援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