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1899大时代>第二十章 宋国的奇行种们

第二十章宋国的奇行种们

辽国上京留守达不野降金之后,金宋双方在上京正式展开谈判,并达成了上京协议:

一、宋金联袂夹攻辽国,长城以北的中京大定府由金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析津府,由宋朝发兵攻取,西京云中府由宋金联合攻取,如一方不能如期履行,便算失约。

二、灭辽后,宋收回燕京故地,并将原来对辽朝的岁币岁帛转献金国。

三、宋金双方不能单独与辽朝构和,不可单方面招降纳叛。

四、金朝同意西京诸州原则上归属宋朝,但具体归还时间,双方再行商议。

宋军虽然野战能力不行,但是怎么说也是和辽国不相上下的带甲百万的当世强国。就算是在白沟一战中将脸面都快丢光了,可是还是牵制了辽国不少的精力。宋军野战一向就不是强项,可是守城却是很有一套,辽国人对此知道的很清楚。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辽军虽然大败了宋人,却并没有顺势南下,将战火烧到宋国境内。在这一点上,契丹人还是比几百年后的女真人要强上不少的。辽国这个时候的实力还是能对金人造成威胁的,可惜他们内乱的不行,自相残杀将本就不多的精锐消耗一空。

几百年之后的女真人在被蒙古人揍的趴在地上爬不起来的时候,可是想要将北面的损失在南方找回来,然后主动挑起了和宋人的战争的。本来宋国的朝廷还想着不要重蹈覆辙,想要联合金国一起抵抗蒙古人来着,结果被金人这么一进攻.....得,女真人你们还是去死吧。

白沟之战中,宋军的主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葬送了无数的宋军将校,也让萧干和耶律大石的名头响彻四方。后来,萧干自立为皇帝,被杀了。耶律大石有学有样,也当了一把皇帝。

同样的,在这次的战斗中,西军中也有不少的低级将官绽放了他们的光彩。因为大批的西军高级将领战死的缘故,从死人堆中杀出来的韩世忠连升sān_jí,一跃成为了宋军中的高级武馆。

除此之外,辽军挟大胜之威,又有了几分振作的意思。在解除了南方宋国的威胁之后,耶律淳麾下将士士气高涨,雄心勃勃地想要收拾旧山河。然而,四月份的时候辽军才打了一个大胜仗,稳定了南边的局势,到了六月的时候,耶律淳就病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陈诚不由得大为愕然,他还以为历史会因为他的介入而有所不同了的。哪知道,竟然一下子就除了这么档子事情。这可真是天要灭亡他们辽国了。

耶律淳病死之后,其妻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北枢密使萧干专政。七月,宋以刘延庆为都统制,率军20万再次向北辽用兵。这时,北辽政权已内外交困,此前太尉李处温父子潜通童贯被处死,而“当燕王僭号之初,汉军多而番军少,萧干建议籍东、西奚二千余人及内外南北大王、乙室王、皮室猛拽剌司”,已对汉人不再信任。

至此,萧后和萧干等人惟恐汉人尤其是常胜军为变,“将谋之”。郭药师急召所部,鼓动他们投宋。于是“万口喧呼,无不响应,遂囚监军萧余庆等,乃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奉使来降”。郭药师的降宋,使北辽失去了一支重要武装。

本来契丹人和奚人等胡人的武装力量就没多少,维持地方上的统治,靠的就是汉人的武装力量。在郭药师投降了宋国之后,契丹人就像是抗日战争时候的日军一样,只能控制几个大城,对其他的地方完全的失去了控制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文武百官的商议,萧后迫不得已向宋、金同时奉表称臣,以维持苟延残喘的局面。但是这又是怎么可能的事情呢?完颜阿骨打对辽国怀着深深的戒惧之心,异心想要灭亡辽国的道统,就算是南边刚刚被打得大败的宋国也起了别样的心思。

接到北辽的降表后,徽宗以为收复燕京在即,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为燕山府,并促令刘延庆从速进军。刘延庆采纳了郭药师的意见:趁萧干的主力在前线,以轻骑突袭燕京,必能得到城内汉人的响应,燕京必取。于是命郭药师率常胜军千人为先锋,杨可世、高世宣等随后。药师部将甄五臣率了解燕京情况的常胜军50人夹杂在入城的城郊居民中夺取迎春门,大军继入,燕京7个城门分别派将领2人率兵200守之。

这时似乎燕京归宋必矣。但在这关键时刻,宋将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尽杀城中契丹、奚人。并且宋兵纪律紊乱,到处酗酒抢劫,引起了强烈反抗,而萧后也命令萧干火速回援。这样,宋军苦战三昼夜,外无援兵,仅郭药师、杨可世及数百士兵侥幸得脱,高世宣等大部将士战死城内。

这次奇袭燕京,郭药师的计谋不可谓不高,但是由于宋兵的纪律紊乱,低下的战斗力,将领之间重重矛盾及主将刘延庆的懦弱无能,致使功败垂成,收复燕京成为泡影。随即刘延庆烧营自溃,辽军进击,宋兵大败。至此,宋的两次攻燕之役都告失败。

在宋军作死的时候,陈诚一直都在冷眼旁观,他早就知道宋军是些奇葩,但是没想到他们会奇葩到这样的地步。就算是历史上最无能的政府,最无能的军队,大概也不会比宋军干的更坏了。不过也说不定,人类的下限和上限都要远超正常人的估计的。

本来宋过能够收拢契丹残兵以为倚靠,用之对抗和他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宋国的奇行种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