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文科大唐>第三百一十六章 开疆拓土新手段

时不凡敢肯定,这个房杜二人是想破了脑袋也都不会能够想到阻止生产力进步的手段,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生产力是不能够逆转的,而生产力不能够逆转也就是意味着历史大势不会逆转,任何想要在历史洪流面前螳臂当车的人,都必然会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好像也都明白了这个过程,不过却同样也不太明白。他却看到了这个是无法改变了,而李世民也都明显明白了如果继续勉强百姓停留在农业上,那是必然会造成谷贱伤农,反而会伤害到了百姓。甚至这样必然通过工商业发展来进行吸收过剩劳动力。

“好了,我大唐也都没有明确表示哟啊抑制商业啊!所以顺其自然吧!”李世民说。

李世民这话显然是在半支持工商业,表明坐视不理,不会主动扶持可是也不会去阻止。因为古代重农抑商并非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只是古代为了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生产,而采取的抑制商业的方法。当农业生产力足够,并且造成大量农民古剑伤农而破产之后,朝廷哪怕想要抑制商业也都不行了。

至于房玄龄杜如晦同样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因为生产力不可逆转,他们如果谁敢逆转谁也就死定了。房杜二人只能够选择暂时默认,不过他们也都认为接下来虽然默认了,可是在执行政策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别的手段抑制商业。

“皇上,按照我的这个计划,先灭了突厥。突厥收服之后可以积累几年,接下来跟新罗联盟,一起灭亡百济,由百济作为跳板,直接北上北伐高句丽。从南方距离高句丽的首都平壤距离很近,我大唐军队完全可以去进攻下来。”

“灭亡了高句丽之后,我认为可以接下来一步也就是开始向南海进攻。我们北伐高句丽之时所组建的水军先不忙着裁撤,而是从向南方进攻,一路上通过各种武力和非武力的手段逼迫南方占城等等小国臣服。”

“所谓非武力手段,我们可以采用都护府制度。我们可以设立都护府,并不会对他们的那些生活方式和习俗进行太大的改变。我们可以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手段,剥夺当地的外交权和军事权力,然后可以交给当地人来一定程度的自治。从当地人选出领袖,不过却没有相应的军事权和外交权。而我们尽可能的从底层开始选拔官员,这样他们想要坐稳位置,必须要倚靠我们的。”

李世民更是眼前一亮,这个所谓的民族区域自治,简直是厉害啊!过去他们那种藩属国制度其实是名义上的统治,所谓的都护府不过是名义上的统治,当一个协调机构而已。甚至当地的权力位置还是世袭的,这样事实上中央朝廷并不能够因此获得多少好处。

不过如果采用了这个所谓民族区域自治的都护府,那从当地选择一些当地人来当官,这样既可以让当地人接受,甚至可以让当地人不改变过去的民族习俗。

至于那些民族区域自治的手段,完全可以让从当地选择一些非当地的实力派当官,这样那些当地的官员没有足够的势力来保障权力,这样他们肯定要依靠于大唐。这样的手段,简直是比起过去那种扶持当地实力派来统治好多了,因为当地实力派本来也就有很大势力,如果再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当了这个官职,那这样可是更麻烦。他们随时可以进行脱离大唐管束,那也是不合适的。

这种当地都护府制度,直接剥夺了外交权和军事权力,那必然会造成当地的官员想要造反也都不可能。等大唐以后有机会了,可以顺势的取消当地的都护府,直接纳入中样王朝管辖。这样比起那些名义上统治的情况好了无数倍,甚至当地人也都会错误的以为是当地人在继续统治,这样也都不会太过于反感。

何况如果大唐想要执行什么不利于当地的政策,完全可以让当地去背黑锅,不用由大唐来直接负责。这个其实无非的就是通过控制那些半傀儡,来让他们来帮助自己管理。这个是在控制不了这么大土地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稳定当地的手段。至于以后完全可以好好的准备,等实力足够了可以去直接取消当地的政策了。

时不凡这个其实是通过后世的一国两制还以偶民族区域自治的方法结合而成的。这样的方法被后世有些国家称呼为新式的殖民,不过时不凡却感觉这样的方法其实也不错。至少中央朝廷没有办法彻底腾出手直接接管这些土地的时候,那可以采用把当地权力分开,只是接管外交权和军事权力,这样只接管这两个权力,那控制成本相对少了很多。因为如果全部民政都要接管,那花费的代价无比高昂,从各种文官改土归流,甚至各种当地的投资建设也都是非常多的。

可是这样只是接管了外交权和军事权,别的民政几乎不用投入,那这样基本上等于是先稳定,让当地的人暂时生活习惯不受到影响。很多中国占据的领土为什么后来不得不吐出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如果按照了中国的生活习惯对当地进行粗暴改造,那最后会激发当地人的不满,最后一起起来反抗。

可是在在那时不改变他们生活习惯的情况下,那他们应该不会太过反感。至于控制了当地的外交权利和军事权力,那这个对于当地普通百姓并不是有太直观的感受。有些时候也就是这样,虽然有些权力对于国家很重要,可是普通百姓却没有太过于直观的感受。最明显的也就是交税,其实个人所得税占据后世国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六章 开疆拓土新手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