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银财团的年会通常除了需要集体决策的商业议题,还有一部分基础性的经济议题研讨和讲座,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马光源教授带领的亚太经济研究院负责。
2006年二次年会的第二日议程,原本是要讨论芯片、面板、存储三大it基础科技产业的转移问题,徐总和徐腾父子商谈了一夜后,决定将这个议程置后,后面两天的经济议题提前。
这一次的经济议题是《全球和中国制造业成本综合比较及预测》。
工业生产根据生产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流程工业,另一种是离散工业。
流程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连续供给产出,即生产机械一经开启就连续运转,不能随便停机,需要的人工步骤很少,比如,发电厂、化肥厂、化纤厂、炼油厂等等。
流程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原料、能源价格,生活过程的效率、良品率会有差别,但对成本的影响极小。
离散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可以分割形式独立生产,生活过程可中断,比如,汽车、家电、玩具、手机。
所谓中国制造,绝大多数都是离散工业产品,但在这些产品的背后则是流程工业,或者说是重化工业、原料工业。
事实上在90年代后期,全球范围内既有完整的流程工业,也有完整的离散工业国家,实际上仅剩下中国——这就要拜全球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所赐。
离散工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本,从9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着it产业的进步,全球离散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正是用自动化机器取代人力——全球离散工业的平均成本比较,正在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低端劳动力成本,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价格转化为高端劳动力成本,即设计制造高端自动化设备所需的研发人员的劳动力成本。
简单点说,全球制造业成本的比较优势中,流程工业取决于原料、能源价格,这一点并未变化,而离散工业的成本正在逐渐取决于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成本。
说的更简单一点,中国很可能是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从21世纪开始,传统的全球自由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迎来了一次崩解更新。
从21世纪开始,哪个国家的研发成本低,哪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就低,哪个国家就能创造更多的工业产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亚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机器人比例,每万名产业工人中,韩国的比例是272台,日本是210台,德国是193台,美国是75台,而中国的数字是8台。
这就是韩国工业在未来十年,以及二十年的主要经济增长空间,利用工业机械人降低离散工业的劳动力成本。
全球工业机械人产业的四巨头格局,目前已经成型,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瑞典的abb,华腾智能机械技术公司在过去三年间异军突起,而华银财团通过英国凤凰资本集团并购库卡的谈判也已进入尾声。
从科研投入比例来看,华腾智机公司在过去两年的科研投入规模,以及专利数量,正在快速超越其他公司,逼近四巨头,但从销量上判断,预计在2010年以前都很难超过四巨头。
韩国工业现阶段的问题就在于,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工业机械人市场基本被日本发那科垄断,而日本的本土市场则是发那科、安川电机平分。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目前仍然是很低的,华东六省,江淮省的每小时平均薪酬是1.37美元,赣省是1.43美元,沪州是2.7美元,浙省是1.8美元,江南省是2.1美元。
全球主要工业大国中,德国的每小时平均薪酬最高,达到48.1美元,美国是37.2美元,日本是27美元,韩国是15.5美元。
从劳动力总量来说,德国劳动力总数是4400万,韩国劳动力数量则仅有2640万,中国嘛,仅是江淮省就有4200万,鲁豫粤三省的劳动力数量则都超过6500万。
综合评断,在鲁省进行产业投资,相对效费比最高,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交通运输,基础成本都和粤省相当,劳动力成本则要低一半,劳动力供应数量也较为充裕。
马光源教授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讲解亚太经济研究院在2006年做的这个课题,完整的分析报告厚达一百多页,涉及四十多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分析,仅供华银财团的各位联席合伙人学习参考。
“我们经济研究院花了半年时间做这个课题,得出的结论还是很简单的,在未来十五年内,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上还是很明显。十五年后,只要我们的工业机械人产业优势逐步崛起,达到日韩平均水准,加上我们的体量,基本上,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工业化,或者是再工业化的道路。”马光源教授讲了三个小时,口干舌燥,喝了整整一瓶矿泉水,最后给出这个结论时,还是比较霸气的。
“我们这个报告呢,上个月,刚由蒋院长送到中央,在经济产业改革小组内部做了一个演讲,有领导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印经济比较。我们蒋院长的答案还是很明确的,除非我们自己去产能,去工业化,除非印度退出世贸组织,否则在三十年内,印度没有工业化的可能性,因为全球市场就这么大,随着智能机械人的普及,单个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业产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