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少抽一根烟,多点一下订阅!求全订!】
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心里为电影拍着巴掌:“整部电影真正了不起,是这个编制过程。”
它不只提供一个灵感,让大家明白“哇哈哈哈哈,你们是不是被梦境搞迷糊了呀,是不是也觉得我这个电影很深刻呀”,而是提供了一个圆润完美的电影。怎么剪辑的,特效怎么描绘,节奏怎么把握,音效的要求,各种细节的分寸。想想看,单是解析这个电影本身就已经很费事了,这电影具体的分镜头怎么编出来的,怎么安排演员来捣鼓出来,想一想就叹为观止:
将人类最永恒的纠结念想——梦境,现实的层次,潜意识——抖开。
随后制造一个玄妙的构思。将这个玄妙的构思展开,建筑完整的逻辑世界。将这个世界的规则建立好,将各层间的联系方式做好。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许多天才文艺片编剧/奇幻小说家,都有能力做到。
但是:按照这个世界规则,将柯布这个人的剧情完美镶嵌其中(他与妻子的心结,他和这个世界体系本身的一些关键矛盾)编制合适的剧情(制造出大亨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制造费什以及他的父亲)根据各层间的联系制造关键的经典剧情(第一层梦汽车落水,第二层梦酒店失重,第三层梦雪地奋战,意识边缘之类)用大量眩目娴熟的技巧拍完,让高举蟹钳的剪刀手爱德华们猜不出哪段该剪哪段不该剪。
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居然还遵循着经典好莱坞格式让人看得顺眼:开头制造各种悬念加上一次任务(未遂)展示世界观,四处寻找同伴加入各种花絮顺便完全介绍世界观,进入任务即剧情主线+纠结悬念倒计时+末了各种伏笔集体展示功能。
《盗梦空间》的最后一个妙处,如开头所述:它把一连串你曾经想过、读过、害怕过的念头召唤了起来,潜移默化的把这个念头植入了你的思维,让你再次开始怀疑(你以前肯定怀疑过)梦境和现实。”
“绝妙!”他要给这个年轻导演,竖起两个大拇指。甚至有点后悔自己端架子,没有去《盗梦空间》的首映礼现场。
可如果以为电影就此就打住了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柯布已经到家了,却似忽然想起了什么,掏出了陀螺,在桌子上旋转了起来。
正在这时,两个孩子转身了,柯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两个混血儿宝贝的正脸,稚嫩的喊着“爸爸”。柯布迫不及待迎了上去,却没有看到陀螺一直旋转不停。
整部电影的画面,到此时突然黑暗下来,电影完结。
“噢~~”电影院里陡然爆发出一声长长的懊恼之声,最后那个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实在太折磨人了!”
观众们抱怨不已,可随即,字幕展现出来。
“盗梦空间!”
“导演:编剧:主演:胡一飞!”
“啪啪啪啪”首映礼现场骤然响起最激烈的掌声。每一次出现主创人员字幕,都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有一点点伤感,一点点懊恼。
影片直到最后一刻,依然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最大的悬念。
“陀螺最后到底是停下了,还是继续在转呢?”
首映礼现场观众们在鼓掌,影评人也在鼓掌,记者们更在鼓掌,连第一次观看电影的主创人员同样在鼓掌。
刘德哗变鼓掌变摇头感叹,他从未想过,自己接下的这部电影,会拍的如此出色。幸亏当时没有拒绝,否则他会后悔一辈子。
3800家北美影院的《盗梦空间》放映厅里也同样不平静。
只有紧张宏大的配乐声,看着从梦境中醒来的一幕幕,让观众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了一场梦。
影评人们感慨万分,从《源代码》中崭露头角,在《宿醉》中展现出他不拘一格的天赋,直到这部《盗梦空间》重返科幻领域,让人看到了他再也掩盖不住的才华。
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种思路,属于这个年轻人的创造力。
导演们在保持可观性的前提下一点点开导观众——观众的视野开拓因此能够接受更多元方式的电影——资本家/导演们敢于拍摄更大胆、更多元的题材——良性循环。
比起好莱坞现在既行的另一种商业电影思路:观众爱看什么就投机拍什么——观众越来越懒越来越接受平庸的电影——滥俗灌水廉价投机堆砌的电影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相去何止万里?
直到结束也没有任何让人失望的地方,它带来太多惊喜了!!……
“啪啪啪!”放映厅里的热烈掌声已经持续了一分多钟,观众们不管认识不认识,互相大声称赞谈论着刚才的电影内容,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有发生在经典电影的影厅。
观众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鼓掌,这确实是一部很棒很棒的科幻大作,激动人心又意味深长。
这不是一部续集,却打造得如此精妙,“太棒了!这绝对不是一个有钱就想进电影圈胡乱玩一玩的年轻人,没有一颗对电影挚爱的心,是拍不出如此优秀的电影的。”
“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决定。”
他这么对自己说。
从开头到结束,尤其一层层梦境的玄妙揭晓!
有些大制作电影的场面观看的时候,的确会感觉很宏大很漂亮,但是还没有走出电影院就已经忘记;又有一些则会记得很久、很久,时时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