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红色苏联>第一千二十二章 飞向莫斯科

“报告,发现一架不明飞机,正在靠近萨哈林岛。”最终,报告上传到了苏联远东军区司令伊万-特列奇杨科上将这里,他被从梦中吵醒,接受到了秘书的这个消息。

不明飞机,靠近萨哈林岛?特列奇杨科上将立刻命令道:“起飞两架战斗机,立刻进行拦截!”

萨哈林岛,可是苏联最重要的一座战略导弹发射阵地,现在,有不明飞机飞来,这是否代表着是美国大规模入侵的前兆?

要知道,假如发生了世界大战,那么第一个攻击的目标,就是敌方的核武器发射基地!

现在,有不明飞机飞来,自然要立刻拦截了。

同时,特列奇杨科上将立刻动身前往指挥部,在这个时候,需要他亲自决策,他肩头的担子很重。

对于苏联来说,西面的东欧和西欧的交界线,一直都是他们的重点,假如发生了美苏之间的战争,西方是最重要的战场,在这里,苏联布置了强大的空军和陆军,如果真的开战,滚滚装甲洪流,会一直推进到英吉利海峡,解放那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削的人民。

而在东线,虽然没有西线重要,也是非常有战略价值的,因为,他们与美国只隔着一个白令海!

从这里的导弹阵地,只需要飞行不到一万公里,就可以攻击到美国本土!

接到命令,远东军区空军第四十集团军雄鹰军用机场的战备值班飞机,立刻开始了起飞。

在跑道灯的指引下,苏联少校飞行员阿西波维奇,操作着自己的飞机,对准了跑道中线,他驾驶的,就是苏联的优秀截击机:苏-15。

苏-15是苏联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采用复合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总体布局,因为这个设计,也被北约组织戏称它为“细嘴瓶”,但是,这种出自莫斯科中央流体院的气动布局,兼顾了低速与高速飞行的需要,同时在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装有两块减速板,用于空中及地面减速。飞机推重比大,翼载荷比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

这种截击机,是苏联的王牌武器,作战半径较大,爬升性能好,速度可达m2.5的全天候截击机,因为性能先进,从来没有出口过,在苏联防空军中,最大的装备量曾经达到了八百架。

不过,到现在为止,这种截击机已经很落后了,最落后的,就是航电设备,因此,在后期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

(从整体上看,与我国的歼八2有些类似,这也是让某些军事专家津津乐道的地方,不过,两者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已经是凌晨两点半。

前面的仪表板上面,一些圆乎乎的仪表上,闪着昏暗的光,执行夜间飞行任务,对于阿西波维奇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看着天上的闪光弹,松开了刹车,开始在跑道上加速。

尾部两台p-11Ф2-300发动机,发出强大的推力,苏-15战机,在跑道上快速滑跑起来。

加速到八百米的距离上,机翼就获得了足够的升力,阿西波维奇向后拉操作杆,尖尖的机头,划破了夜空的黑暗,只留下两团尾部的火焰。

在他的后面,僚机也跟着起飞。

苏-15起飞后,直接向远程雷达提供的方位飞行,在夜间飞行,完全是依赖于仪表的。

“注意,对方起飞两架战机,正在向3号空域飞行,立刻向南脱离。”这时,e-3预警机发现了苏联起飞的两架战机,肯定是来截击己方的这架特殊飞机的。

这次的入侵非常有用,这几个小时,虽然入侵的客机冒着很大的危险,但是,成功地将库页岛区域的各处电子信号侦探出来,从而推断出对方的指挥分布情况,同时,试探了他们的防空部队反应时间。

现在,是该收手的时候了。

听到预警机上传来的消息,陈炳勇反而有了一阵轻松,入侵对方空域终于结束了,向南飞行,很快就会飞出苏联人的领空。

这时,预警机上的雷达操作员突然发现,苏联起飞的这两架战机,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超过了音速,还在继续加速!

难道是米格-25?该死,在之前的情报中,这里并没有苏联的这种快速的截击机的!

“注意,敌机在快速飞来,请立刻加速脱离,立刻加速脱离!”预警机的雷达引导员喊道。

截击机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空中截击入侵的敌方轰炸机、侦察机或巡航导弹,保卫重要城镇、战略要地、交通枢纽等不被空袭。

苏-15为了快速地进行截击,自然会打开加力,在高空中进行快速冲刺,虽然比不上米格-25,也已经超过了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系列的飞机。

同时,两架已经从美国驻日本空军基地起飞的ef-111电子干扰机,也在全速赶来,准备对波音747飞机进行掩护。

当可变后掠翼技术主宰世界航空界的时候,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可变后掠翼战机的研制,其中,最成功的当属f-14战机,使用电脑控制的全程可变后掠翼,而苏联的米格-23,就成了四不像,既没有体现出可变后掠翼的优势来,反而还加大了重量,同样的,还有f-111,这种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用的可变后掠翼战机,本来是战斗轰炸机,可是由于结构超重,没有任何空战能力,成了纯粹的轰炸机。

不过,这种轰炸机由于有了很大的载重量,而且,由于可变后掠翼提供的快速冲刺的能力,让这种战机改装成了一


状态提示:第一千二十二章 飞向莫斯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