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少年帝国>哀帝驾崩篇

刘欣将计就计,就替王嘉完成这一死后遗愿。于是,他将王嘉搭档、御史大夫贾延打发走人。5月17日,提拔孔光为御史大夫。7月9日,孔光又被提拔为丞相,同时恢复博山侯的爵位。何武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又将之前诋毁孔光的近臣、侍中傅嘉贬为庶人。8月,何武被徙为前将军。24日,彭宣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浮生若梦,孔光在梦里失去了所有;梦一醒来,失去的又全都回来了。但在这场梦幻般的游戏里,他得到了历练,生存意识就像盘石般,在他内心深处越来越稳固。要生存,就得听话。这个道理,刘欣相信孔光会懂。孔光更应知道:像刘欣这种政治高手,从就没做过亏本生意。他给你一升饭,你至少得付出一升的力气,替他办事…

的确没错,刘欣重新召回孔光,就是让他配合自己,做好事情。刘欣想要孔光配合什么?当然还是董贤的事!刘欣绝顶聪明,他知道董贤不是玩政治的料,但爱情已冲晕了他的头脑。他就只有一个想法:在自己生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董贤打造成汉朝历史上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在此之前,王嘉已严重阻碍他打造董贤的进程了,他必须将失去的时间追回来,要不然董贤能等,可刘欣自己的身体已等不及了…而董贤要畅通无阻地冲上权力顶峰,刘欣就必须替他扫清所有障碍。于是刘欣发现:除掉王嘉,只是搬掉了一块碍路的大石,还有一些小石块,也必须亲手来丢掉!

曾记否:之前刘欣封了两个大司马,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另一个是丁氏外戚丁明。傅晏已被打发走人了,可丁明还占着大司马位。如丁明不走,这位置怎么能给董贤?刘欣必须想个什么法子,把大司马丁明拿下!

刘欣要找一个人的碴,那是没什么技术难题的。很快的,他听说丁明很不满他处理王嘉一案!既不满,就请你走人!9月19日,刘欣下诏:将丁明免职,把他赶出长安,回自己封地去!

闰11月17日,韦赏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24日,韦赏突然暴毙。大司马的职位终于空出来了!

12月6日,刘欣下诏: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这年,董贤才22岁。以董贤为代表的汉朝第三支力量迅速崛起。托刘欣的福,董力量已超越王氏外戚,甚至傅、丁外戚,成了汉朝最强势的一支力量!

在我们这个年代,22岁刚刚大学毕业。然而董贤却一步登天,成了汉朝历史上,跻身三公之一的最年轻的人。神话,只要用心创造,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这应是刘欣最得意的,想向世人宣传的一句话。

但刘欣可能忘了一句古老的遗训:忽得暴名,必为不祥…他貌似替董贤铺就了一条通往天堂之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条华丽的,直通地狱之门的大道!

孔光担任御史大夫时,董贤之父董恭正是他的下属御史。现在董贤任大司马,与孔光并列三公,董恭也升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大夫。有一天,刘欣故意让董贤去拜访孔光。想看看孔光会如何接待董贤?只见孔光整肃衣冠,出门恭迎董贤车马来到门前,便引身倒退,引董贤的车至中门,又避入门侧。董贤下车后,孔光将其延入厅中,低头便拜。拜毕起身,请董贤上座,自己下座相陪,就似卑职迎见长官,不敢敌礼。董贤起座告辞,孔光又恭恭敬敬将其送出门外。刘欣听到董贤的回报后大喜,马上提拔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

外戚王氏失势,只有王谭的两个儿子还在朝中:王去疾为侍中、王闳为中常侍。王闳娶萧望之孙女、萧咸之女为妻。董恭也想给儿子、驸马都尉董宽信求娶萧咸之女,便托王闳前去做媒。萧咸连连推拒,并私下对王闳说“你没见过皇帝册立董贤为大司马的诏书吗?里面有‘允执其中’四个字。这句话出自传说中尧传舜的禅位文,绝非三公故事。朝中故老,莫不惊奇心惧。我女儿又怎能与董大司马的弟弟相配呢”王闳便去还报董恭,替自己岳父满口谦逊,只说不敢高攀。但董恭大怒“我董家难道有负天下吗?为何天下人都畏我董家”

数天之后,汉哀帝刘欣在麒麟殿摆酒,召集董贤父子亲属及一班近臣共同宴饮。酒至半酣,刘欣突然笑问董贤“朕将效法尧禅位于舜,可好”还没等董贤回答,王闳急忙闪出“天下乃高皇帝传下,非陛下私有。陛下上承宗庙,只应传于子孙,世代相继。天子奈何出此戏言”刘欣默然不悦,下令将王闳出归郎署,不使侍宴。左右皆为王闳担心,王太皇太后闻知此事,也特地代侄子谢过,刘欣这才复召王闳入侍。然而王闳依旧不肯罢休,再次上书极谏。

元寿2年(bc1)1月,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乌孙大王伊秩靡来长安朝见汉哀帝。当时西域50国,各国王侯将相及翻译官,佩大汉印绶者达376人。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因路途遥远,还不在此数之内。可谓达到了西汉朝的极盛。恐怕此时谁也不会料到:因一场即将到来的王莽改革,大汉朝即将失去这一四海臣服、万邦来朝的雄风…

在招待宴会上,乌珠留若鞮单于看见一位年仅23岁的青年,唇红齿白,秀丽过人,居于大座,首冠百僚。心中不禁诧异,就问旁边的翻译“此人是谁”翻译回答“这是大司马董贤,年方逾冠,才德兼全,是我朝的大贤”乌珠留若鞮单于信以为真,便起身拜贺。刘欣自然欢喜,赏赐匈


状态提示:哀帝驾崩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