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少年帝国>元鼎四年篇

本年,与汉武帝刘彻缠斗了一生的大敌匈奴伊稚斜单于去世,其子乌维单于继位。

本年,常山王刘舜去世,其子刘勃嗣位。但很快便被查出在刘舜生病时,刘勃不侍疾;在居丧期间,刘勃又无礼法。于是被废为庶人,贬去汉中郡的房陵县。可刘彻后来想想刘舜和自己的血缘关系很近啊!自己的亲父亲和亲阿姨共生四子:刘越、刘乘、刘寄、刘舜。现在刘越的王位由其子刘齐继承。清河王刘乘因无子已被除国。刘寄当年因参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兄弟的谋反,差点也被除国,后来刘彻就是念及血缘关系之近,才在刘寄的儿子中找了两个贤子:刘贤被封为胶东王、刘庆被封为六安王。现在不如也这样做吧?

于是,刘彻也在刘舜的儿子中找了两个贤子:刘平被封为真定王。另一个叫刘商的明年再封。

而常山郡则收归汉朝中央政府所有。就这样,从淮南王手里拿到了南岳霍山、从济北王手里拿到了东岳泰山、现在又从常山王手里拿到了北岳恒山,再加上原来就在中央政府管辖区内的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五岳皆在天子之邦矣。

之后,刘彻又想到无子被除国的清河王刘乘。于是下令将汉文帝刘恒的孙子、代王刘义改封为清河王。

元鼎4年(bc114)10月,汉武帝刘彻前往长安西面130多公里的雍地行幸,祭祀五畤。并赐天下百姓男子一级爵位、女子每百户赐牛、酒,开了因祠五畤而赐爵的先例。之后在夏阳县东渡黄河,来到河东郡汾阴县。11月8日,在汾阴脽上立后土祠。刘彻亲自祭拜,如上帝礼。礼毕,又行幸河南郡荥阳县,之后才回程返京。11日在洛阳,刘彻封当年的周室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

见到刘彻又开始玩求神拜仙的把戏,乐成侯丁义马上向皇帝推荐了一个据说和五年多前被杀的文成将军少翁同出一门的方士栾大。正巧汉武帝最近经常追悔自己当年诛杀了文成将军少翁,听说有这样一个人物,急忙召见。

栾大应诏入都,见到刘彻便侃侃而谈“臣常往来海中,有幸得见安期、羡门等仙人,得拜为师,传授仙术。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药可得、仙人可致。只是当年臣的师兄文成将军枉死,臣亦不敢妄言仙术了”刘彻急忙道“文成将军当年是误食马肝致死。卿万不可听信流言啊。卿若真有仙术,能否为朕表演一二”栾大说“可以。就请陛下取小旗数百杆,分插殿外”待小旗全部插牢后,栾大大喝一声,众人便觉有微风徐徐吹来。栾大又念了几句咒语,顿时狂风大作,数百杆小旗全部被卷入空中,且不落下,自相触击,仿佛在战场一般。汉武帝君臣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栾大又大喝一声,这才风定旗落。这番表演看得刘彻啧啧称赏,当场加封栾大为五利将军。

接下来,栾大又说自己的仙术黄金可成、河决可塞,正好刘彻也在头痛这两件事:18年前的黄河大改道至今还未治好,打匈奴、通西域又把国库掏空了,于是赶紧再加拜栾大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让他快点作法。四大将军的册封还嫌不够,元鼎4年(bc113)4月22日,封栾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甲第、给僮仆千人。所有车马、帷帐、器物一应俱全,又将卫皇后所生的长公主嫁给栾大为妻。赏赐十万斤黄金(栾大不是自己能炼金吗?何必还要如此巨赏?呵呵)文武群臣全部依势奉迎,随时馈献。刘彻又下令铸造“天道将军”的玉印,特派使者夜着羽衣,立于白茅上,授予栾大。栾大亦照此装束,长揖受印。这算是客礼相待,明示不臣。这栾大入都短短数月,便封侯尚主、身佩五利、天士、地士、大通、天道、乐通侯六枚大印,富贵震天下。自然引得一班燕齐方士们眼红不已…

6月,河东郡太守突然上奏:汾阴县一个叫锦的巫师在后土祠旁挖得一个大鼎。汉武帝刘彻当即下令:将此鼎隆重迎入甘泉宫,荐之宗庙及上帝。并亲率群臣往甘泉宫观鼎,大家对鼎上的花纹尽皆不识,却异口同声的说此鼎乃周代古物,只有吾丘寿王说这不是周鼎,却是汉鼎“我大汉自高祖继周,德被六合。陛下又恢宏祖业,这才有天瑞降临,宝鼎自出”刘彻听后大喜,下令赏赐吾丘寿王黄金十斤,又亲做《宝鼎歌》记述此事,同时建元元鼎(史家们多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只是我不明白:此事既如此隆重,当年为什么要叫元鼎四年?而将3年前一点大事都没发生的那一年叫元鼎元年呢?)

继《宝鼎歌》后,乌孙国又进献良马,刘彻大喜,将此马与7年前暴利长所献之渥洼水旁之野马并称为神马、天马,同时还亲做一首《天马歌》

秋天,刘彻下诏:立刘舜之子刘商为泗水王。

齐地有一叫公孙卿的方士也想借着汉武帝新得宝鼎的机会邀宠上眷,便趁年末刘彻再次行幸雍地去祭祀五畤的机会,进献了一本由他自己胡编乱凑的札书,书中语多荒诞。书中说黄帝当年也曾得宝鼎,在己酉朔旦冬至。而这次汉得宝鼎在辛巳朔旦冬至,古今相符,足称盛瑞云云。汉武帝览书大喜,便召见公孙卿,问此书是何人所作?公孙卿一派胡言乱语,说此书受诸申公。申公曾言“大汉肇兴,正与黄帝时代运数相和。约在高皇帝的孙辈或曾孙辈做皇帝时,将有宝鼎出现而与神通。如今果然。黄帝当年乘龙飞升,与群臣及后宫七十余人一起上天成仙。


状态提示:元鼎四年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