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微子篇》
《微子篇》一共11小章,其中有名的文句是:“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这一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论孔子、孔子关于塑造**人格的思想等。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被纣王杀死了;而在孔子眼里,这三位都是殷朝的仁人;因为纣王无道,所以落得了这样的下场。柳下惠曾经当典狱官的时候,三次被罢免;有人就问他:鲁国国君这样对你,你难道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回答: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都会被多次罢官的;如果想不按正道事奉君主,就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国家了。齐景公讲到该用什么样的礼节来对待孔子的时候说道:如果像鲁国国君对待季孙氏那样来对待孔子,我可做不到;我可以用比季孙氏低,但比孟孙氏高的待遇来对待孔子;后来,迫于臣下的压力,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再任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齐国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全部收下了,君臣醉心于歌舞之中,三天都没有上朝;孔子见状,离开了鲁国。楚国有个狂人名叫接舆,有一次他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听后,立即从马车上下来,想同他交谈一下,他却赶紧躲开,孔子最终也没能和他交谈。
隐士长沮、桀溺正在田间耕种的时候,孔子一行人正好路过这里,孔子让子路去问一下他们渡口的位置。子路走到他们跟前,作揖询问。长沮看了一眼子路,问道:那个拿着缰绳的老头儿是谁啊?子路听后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是的。长沮听后不屑地说:如果他是孔丘,那他早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了,还用着来问我?子路无奈,只好再去问桀溺。桀溺同样问道: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子路。桀溺接着问道:那你就是孔丘的门徒了?子路点头称是。
桀溺随后说道:坏东西就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们想怎样去改变它呢?与其你跟随着躲避小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最终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后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我们也就不会走到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子路有一回跟随着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他在追赶孔子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只见那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赶忙向前问道:请问您看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回答:我每天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老人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感觉这位老者的学问深藏不露,便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劳作完工后,见子路还在那里恭敬地站着,此时天色已晚,他最终留下了子路在他家过夜。老人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子路吃,又叫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听后不由地感叹:这是一位隐士啊!孔子连忙叫子路回去再看望一下那位老人,以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子路回到那里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再也没有了踪影。子路回来后说道:君子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废弃的!想要自身清白,隐居在山水之间,就会破坏了根本的君臣**关系。君子来做官,就是为了立身践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应该一早就有心理准备的。
被历史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七个人。孔子这样评价他们: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伯夷叔齐用生命做到了。柳下惠和少连可以这样形容:被迫降低了自己的意志,屈辱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始终言语合乎**,行为合乎人心。虞仲、夷逸两个人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却能合乎权益,做到了全身而退,是非常难得的。孔子说:我却和他们这些人都不同,我可以用他们里面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
鲁国的乐师之长挚跑到齐国去了,国君在吃第二顿饭时奏乐的乐师干逃到楚国去了,吃第三饭时奏乐的乐师缭离开鲁国到蔡国去了,吃第四顿饭时奏乐的乐师缺跑到秦国去了,击鼓的方叔逃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隐藏在了汉水边,乐师中的少师阳和负责击磬的襄逃到了海滨;他们都纷纷离开了鲁君。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有一个儿子名叫伯禽,伯禽是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公曾经这样教导伯禽:君子不会疏远自己的亲属,君子同样不会使自己的大臣抱怨为什么不用他们;自己的旧友老臣,如果没有太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别人求全责备。
周代有八名才德之士,他们是: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a);其中,伯达通达义理,伯适大度能容,仲突有御难之才,仲忽有治学之才,叔夜柔顺不迫,叔夏刚明不屈,季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