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中华大抗战>第257章 分析敌情

在瑞昌战斗紧张之际,第五战区为策应第九战区,连续发动反击,展开规模较大的潜(山)太(湖)之战。当时日军兵力集中于江南,江北占领区兵力较薄弱。第7军张淦部及第10军徐源泉部分别向潜山、太湖之敌发动强大攻势。8月27日,日军狼狈退出潜山及太湖。

就在这一天,蒋介石发表了题为《保卫武汉的责任和要务》的长篇演讲。

他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汉现在已成为我们革命最重要的根据地,也是全世界视听所集中之点,武汉如能固守,即是我们最后胜利的开始;武汉若有疏失,就要使抗战前途加重不知多少倍困难。武汉的得失,直接关系于整个抗战的胜利和国家民族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拼死固守,誓必保卫到底!”

潜、太之战胜利,被媒体大肆宣传,政治部搞了庆祝活动,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蒋介石却因此胜利而喜形于色,想入非非,曾在8月21日,对伦敦《每日捷报》驻华访员任金生发表谈话说:“扬子江阵线之一,不久即将展开剧战,此战将为大决战,吾人深信,必将获得较4月间台儿庄一役更大的胜利。日寇自欺欺人,妄以为攻下汉口,战争即可结束。须知即使汉口失陷,必不较去年南京之失陷,更可挫破中国之抗战,何况吾人深信,汉口必不致失陷也。日寇之困难,与日俱增,吾人将使其一败涂地。”

此后,蒋介石从前线召回白崇禧和陈诚,并召集侍从室主任林蔚、军政部长何应钦、军令部长徐永昌等人,要商讨在江北大举反攻,使得白崇禧、陈诚不禁愕然。

蒋介石兴高采烈地说:“我们这一次克复潜山、太湖,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克敌之功,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日军兵力集中于江南,江北兵力薄弱,防御空虚。我们就应该趁此时机,在江北大举反攻,一面收复失地,重创守敌,一方面牵制日军,使其从江南移兵,可解江南紧迫局势。日军兵力总归有限,侵略越深入,占地盘越大,战场越铺开,兵力也越分散,这就会出现破绽百出的情况。我们只要注意观察,发现漏洞,抓住战机,倾注重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可尽全功!”

何应钦极为赞同:“委座分析得很对,我们应该乘胜发动反攻,扭转战局。”

其他人却不表态。蒋介石问陈诚:“辞修,你的看法如何?”

陈诚说:“从日寇最近在江南发动的连续攻势来看,的确其兵力侧重于江南,而江南形势极为紧张,我军虽配设纵深工事,但由于日寇进展太快,纵深工事几乎没有起到作用。江南最近战局失利,归结起来有两方面:一是日寇避开正面,向沿江发展,以其海军协同作战,补其兵力不足;二是日寇频繁使用毒气,以致造成我军重大伤亡。从这些迹象来看,日寇是在加紧夺取武汉的军事步骤。我认为目前仍应以加强防守为主,适当反攻当然也未尝不可,假如将主力用于反攻而又不能奏效,那是很危险的。”

林蔚赞同陈诚的观点:“陈长官的话值得注意。日军最近在穷凶极恶地进攻,急于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有坚持逐次抵抗,来粉碎日寇的速战速决阴谋,达到了这个目的,也是我们的胜利;反之,即使我们收复一些失地而不能阻遏日寇的进攻,对于保卫武汉有损无益。”

徐永昌也赞同:“第九战区最近战况堪为忧虑。我认为现在实行反攻,不如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点,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个大的歼灭战,予敌以重创,对我们更为有利。因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以持久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为主。”

陈、林、徐三人所言使蒋介石大为扫兴。于是他转过脸来对白崇禧说:“这一次第7军打得不错,很值得嘉奖。健生,你是不是也认为有继续发展成果之必要?”

第7军原属桂系部队,张淦是白崇禧最得力的大将。白崇禧知道蒋介石现在需要支持,但他却不肯迎合,举了一些失败的战例来泄蒋的气:“委座所言继续发展战果,这自然是很必要的,我们不能总是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相机反攻,只要得当,都应该去做。我军在反攻潜山、太湖的同时,曾向黄梅之敌发动反攻,但未得手,第84军覃连芳部,于8月26日向金钟铺、黄金土进攻,虽得以占领,但当天晚上日寇即反扑,次日便复陷敌手。同时日寇一旅团兵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突破我第150师苦竹口阵地,进陷多云山、白杨岭,并席卷我第189师左翼,攻占排子山、后山铺。我军被迫退守红花砦、柏岡岭。从上述情况来看,日寇在江北并非设防无兵,也决非没有反攻和进攻之能力,而是在等待江南战局向更有利方面发展,然后配合行动。”

白崇禧这一番话,使蒋介石不免大失所望。

蒋介石不悦地说:“唔,那么,你把日寇放弃潜山、太湖的原因讲讲看。”

白崇禧说:“我认为日寇放弃潜山、太湖,决非是毫无抵抗力量的表现,而是另有原因和企图的。第一,潜山、太湖地区的公路在我军侧面,不断遭到我军民破坏,日寇不能利用公路做补给线,而且日寇与我军在山地作战十分受制,不易进展,不如放弃,可节省兵力。另以宿黄、黄梅为据点进攻广济,而以安庆、长江为补给线;北以合肥、舒城为据点,进窥六安、商城,而以淮南铁路及巢湖诸水道为补给线。第二,敌


状态提示:第257章 分析敌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