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宫时,肃穆的紫禁城蒙上了一层与以往不同的喜色,来往匆匆的宫人们脸上都挂着一抹嫣红,任平日如何庄重的管束都掩饰不了的。与几个相熟的嬷嬷和谙达打个招呼,我直奔乾清宫。
今日是大场面,康熙是出了名的孝子,有意要大办,多半也是为了让太后高兴。太后虽不是康熙的生母,但为人中正平和,柔中带刚,在后宫极有威信,手腕高干,面上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绝不含糊。当年极得孝庄的赏识,毕竟在孝庄身边□□了许多年,虽不及孝庄在政治上的雄才,却也净得十之一二,仅仅这一二已足够受用康熙守成这许多年,料理后宫,为巩固稳定满蒙政局起了推波助澜的拥趸作用。兴许也是因为顺治时期不得宠爱,始终膝下无子,所以将一个女人所有的母性完全寄托在了早年丧母的康熙身上。无论如何,她对康熙这半路的母子情分也算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了。康熙于公于私对她极为看重。这几年老人家身体大不如前,兴许是上了岁数,前后身体一直抱恙,拖拖拉拉地药进了不少,一直没有痊愈,好几次病重,康熙日夜守在榻前亲自服侍。为了让老人家高兴,正赶上自己的六十大寿,这才打起精神来,提前半年下旨阖宫庆寿一日。
这旨意一出,康熙忙着政务,太后身体不愈,后宫没个敢逾矩主持大局拿起主意的,最忙的当属内务府。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的内务府由世代世袭的世家把握,二品的员外郎。虽品阶在京官里不值一提,但手里的权利可大,单一项采办,那水就深了去了,正因为明末内忧外患,外戚、宦官钱权一把抓,一步步蚕食吞鲸,蛀空腐蚀了朱氏王朝。清朝一改前朝的内务府管制方式,取消了内务府总管的世袭制,由皇帝指派,可以保证和皇帝一条心,指东不敢打西。到了这几年,老八大病初愈后返朝,稳坐内务府第一把交椅,可见在康熙心里总算有一席之地,至少是值得信任拖赖的一员干将,可以将自己的身家交与他料理。权利固然大,便利也不少,但是给康熙这样一位圣明烛照的千古一帝干活儿,除了勤恳别无他法,小聪明要不得,做不得半点小手脚,身后千百只眼睛看着你,伺机把你从高椅上轰下来。这就苦了老八,忙得脚打后脑勺,该做的不该做的他都一把抓了。可怜他这两年福一天没享,睁开眼头一天就被我洗脑,接下来没日没夜的挑灯夜读,只为能顺利担起贤亲王的重担,重返权利中心。当然这也与他后世现代的生活历练有关系,见识了人情冷暖,自然和那些含着金汤匙落地的八旗子弟不同,苦也吃得,委屈也忍得,倒有那么一股子成大事的气候。我看在眼里,心里倒是颇有些底气的。虽说自己如今的地位已说不响嘴,但是归根结底,家里男人得势在如今这个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才是立身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