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宣收降了一万幽州士兵,并没有急着反攻北海国,而是停下来整顿。只有把一万幽州兵的事情处理妥当了,刘宣才没有后顾之忧。
军营,中军大帐。
刘宣、贾诩、郭嘉、徐晃等人,全部都在。
刘宣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田昭麾下的一万幽州兵已经全部控制了起来,接下来有两件事需要处理。第一,俘虏的一万幽州兵,该怎么处置?是杀是留,得定下来。第二,田昭兵败,我们何反攻北海国。这两个问题亟待解决,诸位有什么想法,尽管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徐晃早已经考虑了这问题,他不假思索的说道:“幽州兵来自辽东苦寒之地,士兵能吃苦,能拼杀,有一股子彪悍劲儿,稍加训练就都是精锐。问题在于,这么多的幽州兵怎么才能控制好,不至于产生哗变,甚至怎么供给一万幽州兵的粮食。但总的来说,末将认为当留不当杀。”
孔融说道:“只要重新占领了北海国,以北海国的实力,足以保证一万幽州兵和一万观阳县士兵的粮食供给。本相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幽州兵是否可靠,这是最难权衡‖.≡.♀o的。”
管亥杀性十足,回答道:“末将认为,当杀!一万人不容易管束,杀了一了百了。我们又不是没有士兵,北海国又不是没有人,为什么一定要留下一万幽州兵呢?一旦幽州兵失去控制,就是给自己招来危险。”
周仓郑重dian头,附和道:“我赞同老管的建议,杀了最好,不用费心费力。”
人员中有了分歧,各执一词。
刘宣看在眼中,并不焦急,反而很是期待。理不辩不明,讨论了才有利于做出选择。
徐晃反对道:“我不赞同诛杀幽州兵。”
管亥皱眉问道:“为什么?”
徐晃回答道:“我反对的理由有两个。”
管亥步步紧逼,问道:“哪两个理由?”
徐晃说道:“第一,幽州兵是经过训练的士兵,久经沙场,是一支精锐。招降幽州兵后,他们能迅速的适应军中的情况。果是重新招募新兵,虽然新兵蛋子任由拿捏,但新兵没杀过人,没上过战场,胆气不足,需要不断的训练才能成长起来,这会消耗太多的精力。
“第二,杀死一万人,不是杀死一两百人。一两百俘虏,杀了就杀了。但主公斩杀一万幽州兵俘虏,肯定落下嗜杀的名声。消息传出后,有损主公的威望和名声。”
“第三,现在诛杀俘虏,以后主公再攻打城池,对方知道主公嗜杀,就会想到主公杀俘虏的消息。到了那时候,再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肯定是不可能的,对方会死战到底。”
徐晃面色严肃,沉声道:“于情于理,末将都认为斩杀俘虏是不合适的。一万多条人命,这不是一万头畜生,是活生生的性命。”
管亥寸步不让,道:“大道理谁都懂,也都清楚。可是一万幽州兵的威胁,你应当很清楚。一旦幽州兵哗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徐晃轻笑道:“有问题解决问题,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定军心,让他们不哗变。”
管亥咄咄逼人道:“一万人的人心,不是三五百人,不是一两千人。这么多的士兵,不是那么容易归顺的。”
两人的交谈,渐渐有了火气,开始争锋相对。
“咳!咳!”
刘宣轻咳两声,徐晃和管亥都各自停下,不再争论。
只是,双方谁都不服谁。
刘宣面色平静,并不焦急,问道:“其他人还有什么意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刘宣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打算,但需要考虑下属的想法。询问麾下文武官员的意见,是一个好习惯,这是发挥下属才能的一个小技巧。
果所有的事情,刘宣都乾纲独断,不询问麾下人的意见,时间一长,麾下的人就不会再献策,这会挫伤他们的主动性。
故此,不管意见是好是坏,刘宣都必须要询问。
至于采不采纳,那是刘宣的考量。
糜芳想了想,正色道:“主公,卑职赞同徐晃的建议。杀俘不祥,大造杀孽不符合主公皇叔的身份。”
刘宣微微颔首,又看向麾下的其他人。
一个个将领和官员各执一词,有支持徐晃的,也有支持管亥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反倒是郭嘉和贾诩,两人暂时没有说话。
刘宣说道:“郭主簿是怎么考虑的?”
郭嘉拱手揖了一礼,回答道:“回禀主公,在下认为可以留下幽州兵的性命。主公连田昭都收拾了,还担心一万幽州兵吗?”
刘宣又问道:“文和是怎么考虑的?”
贾诩回答道:“关于这件事,老夫一时间也没有权衡好。两者都有好处,两者都有缺dian。左右挑选,老夫难以做出选择。”
一番话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刘宣暗骂贾诩老狐狸,这是为了不得罪徐晃和管亥。
众人说完,目光都落在刘宣身上。
最终的决断,得靠刘宣。
刘目光环视了众人一眼,沉声说道:“杀与不杀,各有优劣,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留下幽州兵,我们平添一万战力,而杀掉幽州兵,不仅是损失了一万战力,更会刺激到田楷,甚至是刺激到公孙瓒。目前来说,这是没必要的,我决定留下幽州兵。”
有了决定,众人就都不再议论。
一切,以刘宣的决定为主。
刘宣话锋一转,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