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诸葛书童>第五十七章 平定益州。

刘备虽然将杨怀和高沛二将放回,可待发兵到雒城城下的当晚,杨怀和高沛并未打开城门放刘备军进入。尝试进攻了一下,城上防备很紧,便只能撤退。

诸葛松猜想很可能杨怀和高沛二人回去之后并未受刘循信任,应该不是被关了起来就是被杀了,这样的话攻下雒城就没那么简单了。果然一连数日,刘备军三面围城攻打都不能攻破雒城,派人去劝说刘璋招降,刘璋也总是闭目不言。庞统躺在床上劝刘备将刘璋绑在阵前用押着他向前攻城以使守军不敢放箭的计策攻城。但刘备非说之前背盟已是大不义,就是让他死了他也不肯再做出这样的事来。

庞统苦劝无果之后,又担心巴东的刘璋军往雒城增援,便建议刘备修书往荆州,让张飞从荆州引军进攻巴郡作为牵制,若攻下巴郡,则直接前来合围雒城。刘备这次听从了,便派人将军令送往荆州。

之后刘备军一直在处于一种围着雒城反复攻打却攻不坡的态势,刘循实在将雒城守得太好了,诸葛松觉得若无刘璋前去招降,耗上一年都有可能。

而另一边,之前留在成都的法正有书信送来说因为刘璋亲征时带走了绝大多数的高级将领,刘循为了攻下葭萌关又带走了剩下他觉得能用的武将,所以城内剩下的将领多都职位低微没什么军权。刘璋被俘虏后,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心有降意。现如今成都城内许多小将官都已被他和亲信买通,成都城的政务现在也由他代管着,只待刘备大军开到成都城外,到时候里应外合,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夺下成都。怕就怕刘循放弃雒城逃回成都,重新布防,到时候情况会不会有变就很难讲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刘循回到成都,刘备和庞统商量了之后,便开始放松了对雒城的攻打,让刘循坚信守住雒城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难。并再次派人往荆州送信,让荆州方面再增加兵力,试图使其从巴东方向先攻到成都城下,待取了成都再北上合围雒城,到时候刘循见大势已去,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诸葛松没想到在庞统没有战死的情况下,刘备依然会再调荆州兵入川。不过以眼前的形势看,雒城一时难下,虽然法正在信中说他已经借口成都兵少不再发援军到雒城,并且会想法减少成都方面在军械、粮草上对雒城的援助。但以目前的形势看,调荆州军入川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了。虽然诸葛松不知道刘备在信中指定都有哪些将领入川,但从第二次送信往荆州,想达到荆州军先攻到成都城下的目的来看,由于张飞已经先行发兵,再调兵的话,这次入川的阵容恐怕不会比历史上少了。

当然,最让诸葛松在意的便是第二次送信时所派出的带队将领是关平,也就是说,虽然有诸葛松之前的努力,大大的缩短了刘备取益州的时间,可刘备对关羽的信任是永远不会变的,如果这次真的像历史上那样孔明和赵云也要随张飞入川,那关羽独自带人守荆州的局面便又会形成了!

这当然并不是诸葛松想看到的,在这个夺取益州的关键时刻,诸葛松也没法劝刘备在调援兵入川的问题上少用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全取益州之后,再建议刘备多派将领回荆州。

接下来的日子便轮到张飞张翼德大放光彩了,张飞在孔明和赵云的第二波援军未与他汇合之前,便假装喝醉鞭打士卒用计赚得严颜出城将其擒获,后又用谦恭的态度使其情愿归降,一路上凭借着严颜的关系打通了所有通往成都的关隘。

待张飞领军到达成都城下后,一直派人注视着此军动向的法正便立刻与其取得了联系,大开城门,让张飞几乎兵不血刃就攻下了成都。而刘备这边则对雒城采用了外松内紧的方法,看起来对雒城的攻打次数越来越少,可包围的却越来越严密,使得刘循就算能得知张飞已兵到成都,也无力杀回救援。

不日孔明和赵云也从水路到达雒城与刘备汇齐,虽然张飞要在成都安民,招降各处关隘的刘璋军,不能前来汇合,可刘循此时陷入孤城绝地的形势已成。法正赶到后刘备便让法正给刘循写劝降书,书中带出了投降便免他和刘璋一死并给予厚待的意思。虽然刘循本该是个抵死也不肯投降的家伙,但在这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再加上刘璋早已被俘虏的原因,他最终还是无奈的选择了开城。

杨怀和高沛因为在刘备进城后发现二人被关在狱中的关系,刘备便免了他们一死,却不再任用贬为了平民,之后大军压着刘璋父子浩浩荡荡的开进了成都。

刘备入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对有功将佐lùn_gōng行赏、加官晋爵。荆州军中有功之人以张飞、庞统和诸葛松的功劳最大。虽然成都的攻取得益于法正,但张飞义释严颜及早的赶到成都城下依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被封为安西将军。以庞统为左都侯,军事上依然为副军师。当然为了平衡关系刘备又封了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以在荆州留守的关羽为安东将军。至于张松和法正,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张松被任命为从事中郎,都是极其显赫。

至于诸葛松,因为和庞统一起连出妙计助刘备这么快就拿下了益州,刘备本想让诸葛松做军前参议,随时跟在他身边出谋划策,可诸葛松执意要回武陵,并以刘备之前答应自己的话为依据,迫得刘备只好顺了诸葛松的意恢复了他武陵太守的职位,又因取蜀之功并领平


状态提示:第五十七章 平定益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