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将军之死,是因为南营故意引了突厥兵来设伏。我们要为大将军报仇。”

“睿亲王还是因为杨昆鹏故意收缩防线,才让刺客有了可趁之机。为睿亲王报仇。”

各种流言不知何时起,南北两营天天有将士偷偷拉了自己营房的兄弟出关,然后在野外死战,血流成河,据说南山崖口的草都被血染成黑色了。据说李骁军急得一夜白头,病倒了。

然后,某一天子夜,卫中行的营房被人烧了,卫中行重伤,六百里加急的军报一天四五趟地往京中急报。

于是,每天出关私斗的将士越来越多,营房里除了白幔连营外,每天都能闻到烧化尸体的焦味。没办法,天气越来越炎热,不烧化了必发瘟病。

而那个传说中的督察使闲亲王至始至终没有露面。

各种消息雪片似的飞向四野八方,阿史那阔达知道机会来了,可是出于对李骁军的畏惧,他还没有下定决心。直到各部落头领纷纷来请战,这等天赐良机,错过了天理难容。

“本汗是担心这是李骁军的诱敌之计。”阿史那阔达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本汗正在等一个确切的消息,但是所有头领将自己所部汇聚到天山之阴,若得消息,即刻开拔。”

“可汗,不用再等了,许多斥侯亲眼所见,杀得血流成河,尸体满地。你们见着草原上的鹰、鸠都往南山崖口飞,错不了了。”

阿史那阔达终于等来了他需要的消息。他派人截杀了六百里加急的信使,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南北营的确火拼了。再想想睿亲王死得蹊跷。杨昆鹏也死得蹊跷,但都不是突厥人所为,只能是他们自己人互相谋害。看来一切都是真的,李骁军毕竟十几年不掌兵了,他老了。

“出征。”阿史那阔达下了军令。

京城,风雨欲来风满楼。乌沉沉的黑云笼罩了整个京城。

一道道六百里加急就象催命符一样压得人喘不气来。就有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开始囤积粮食。将家中值钱的东西装箱,挖个坑埋了。

皇宫,勤政殿。皇帝召兵部和重臣议事。太子云明随侍在皇帝身边。

李骁军病重,卫中行重伤,南北营火拼,突厥兵异动。每一条消息都触目惊心。在场的每个官员脸色都变了。

“都说说吧。北疆危急,有什么说什么,尽可直言,朕恕你们无罪。”皇帝神情很平静,只是话音里有些倦意。

“父皇,儿臣以为,当派重臣前去安抚将士,再选出可堪大任的将军暂领兵事。先防住突厥为要。”云明率先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这话说得中规中矩。

皇帝眼神暗了暗。云明这话并不能让他满意,做为一个储君,首先要做的当是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在最后拍板。云明平时表现不错,但一遇危急之事,或者说他不擅长的领域,反而容易沉不住气。

“皇上,臣以为封统领知兵事,勇毅非凡,若让他去北疆,定能稳住局面。”一个兵部侍郎举荐了封四德。

“臣以为不妥,禁卫军统领直接负责皇宫安危,岂可轻动。”盛夏自入勤政殿之后,一直垂着头,甚至都没有看在座的是哪几位大臣,此时却突然一口否决了兵部侍郎的提议。

刘林生快速是瞟了他上眼,心下一动,再偷偷瞧了一眼皇帝,一个念头闪过,原先想不通的事一下明白了。他也垂下眉眼,默然无声地且听着。

半个时辰过去了,皇帝也没听到什么可行性的建议,挥挥手让众人退了。皇帝看着云明叹了口气,“朕知道你博览群书,兵书也看看吧,若有不明处,可来问朕,朕乏了,你也退下吧。”

云明退出勤政殿,匆匆回了东宫。

一旁慢慢踱步的盛夏和刘林生,两人虽未说话,此时看着匆匆离去的云明,对视一眼。盛夏叹了口气,“老夫真是老了,走路都不敢走快了。总想着回家养老,怡养天年。”

“你这只老狐狸,若真能躲了清静,老夫定当上门讨杯水酒喝喝。”刘林生向他拱拱手,先走一步。

“这刘石头怎么越老越开窍了。”盛夏若有所思,“莫非背后有高人?”

刘林生脚下虽快,心里并不着急,甚至还有些快意。刚才,他从盛夏的言谈中推测出一个结果,北疆无事。然后他从皇帝神情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之前就奇怪,以李骁军之能力,何致于此,何况还有一个楼池月也在北疆。听盛夏方才之感叹,怕是对云明有些失望,生了隐退之心。

皇帝早得李骁军密报,之后的所有六百里加急只是钓阿史那阔达的饵。而皇帝配合了一下,借机想看看云明对于兵事上的见识,至于兵部的那几个老头,皇帝本不报希望。“看来兵部多年未动,该动一动了。”

云明一回到东宫,就令东宫六率的众将前来东宫议事。听了各卫率的议论,云明才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自己太着急于表现自己。

然后,云明召了计先生入宫。“先生,我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计先生听完事情始末,沉思默想了许久,眼里闪过一丝厉色,“太子殿下,此时机会正佳。司马弘扬已经向王爷宣誓效忠,卫中行既然重伤,那就让他伤重不治,以司马弘扬的资历,还有他的才智,正好可以取而代之。”

“那北疆局势岂非乱中加乱,恐有不妥。”云明摇头。

“太子殿下,南北营火拼,李骁军一时都难以压下,除非皇上御驾亲至,朝中已无可


状态提示:第四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