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发个微信去地府>第七百二十一章 大隅良典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

日本获得这么多诺贝尔奖项,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但对于日本的教育现状,以及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表示担忧。

中村修二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东亚国家现代的普鲁士教育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

大隅良典,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于2015年1月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y)、高丽大学(koreaunivery)和延世大学(yon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普鲁士基因”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


状态提示:第七百二十一章 大隅良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