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坐在他正对面的杜秀青,眼里几乎要冒绿光了!从来没有被这个小女人如此反驳过!他妈的,果真上了个台阶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么?他妈的,别牛气得太早!“其他同志接着说说看。”黄忠华说,脸上依旧微笑着,此刻的笑意,似乎舒展得更多些。康明看了看杜秀青,再次翻了翻手中的这份可行性报告,说:“县级报在很多县委报道组里面都已经有了,我们余河现在走这一步,我觉得是顺应时事,也是符合当前形势诉求的。地方小报,着力为地方服务,可以弥补我们其他报纸的不足,作为赠阅的报纸,老百姓不需要为此掏钱,只要办得好,就一定会有读者。”吴凌霄也是赞成的意见。轮到胡国成了,他想了想,自己还是应该支持杜秀青,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虽然今天心里稍有不爽,但是他依然要力挺她。他说:“刚才杜书记说到关于创建学习型政府的这个事情,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契机,余河人小农意识浓厚,目光短浅,包括我们的很多党员干部,所以更得加强学习。党报党刊是最好的学习材料,是我们党的思想精髓的传递,需要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认真研究。杜书记说,我们要开展这样的活动,我非常赞同。其实,我个人大言不惭一句,要学习,应该从我们常委会上开始,这样整个县委机关大院里,学习的气氛自然就会营造出来。那么,这份余河报,也是我们创建学习型政府的一个最好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办出一份属于余河人自己的报纸,来服务我们的县委县政府,把我们县委县政府的精神更好地传达下去,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万明贵最后不得不表态,他说:“办报纸是好事,只是报道组的这拨小伙子们就得更辛苦了!”看到大家都表了态,除了蒋能来,其余的都是赞同的意见,黄忠华很高兴。他喝了口水,说:“同志们,余河县虽然是个小县,但是,我们这里是血防工作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这是我们余河人精神的体现,再难的事情,我们余河人都能把它做好。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余河的各项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创办这份余河报,也是新时代余河工作的需要。宣传党的精神,促进党的事业,报纸是功不可没的。宣传部现在有这个想法,而且可行性报告也写得很好,充分说明在余河办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报纸是大势所需。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来办这份报纸,对于报道组的这些人来说,可以说是身兼两职,在写好报道的同时,还要做好这份报纸,这种愿意多奉献多努力的精神就值得表扬。办报纸需要钱,每年十几万块钱,对我们整个县的财政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我们虽然是吃饭财政,但是稍微省省,也就有了这十几万块钱了。而这十几万块钱能办的事情,却是意义非凡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份报纸,可以承载很多东西,党的精神政策,舆论导向,文化宣传,市井百态,都可以在这份报纸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报道组这几个人干工作的热情很让人感动,他们的能力来办好这份报纸,是不用怀疑的。我相信,余河报办起来,会是一份具有余河地方特色的好报纸!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本书 l/book/31/31036/index.l


状态提示:307.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