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hanba),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1词语解释
旱魃(hanba),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说文》:“魃,旱鬼也。”《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2道教记载
道教中也有记载,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尽皆滴水无存。
我们先引用一下《山海经》来说一下女妭跟旱魃的区别:
《山海经》原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僵尸分六级,这个在下面我们会说到。第五级僵尸已近乎魔,名为“魃”,而这个旱魃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的。而女妭,上文也说了,是天女。天女怎么会是僵尸呢?就算她再“不得复上”,也不会是僵尸。
因此,目测这个女妭跟旱魃没多大关系。
3典籍记载
《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与雨神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足见此神话已开始历史化。山海经原本里的女魃衣青衣,是天女,后来被放到赤水之北,而且很有可能是赤水女子献。而到了后人的注解里面才开始说女魃秃无发,而注解又引神异经里面说的魃“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可是“衣青衣”和“袒身”明显相矛盾。也就是名字相近,而且都可以造成旱灾,搞不好神话来源都不一样。至于所谓的僵尸之祖,那是从清朝袁枚那开始传的,跟女魃更一点儿关系没有。[1]
旱魃神话对后世创作影响颇大,如《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一说,书中《大荒北经》等多处记载:蚩尤经过长期准备,制造了大量兵器,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雷神的座骑夔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无辜的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头上无发,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但经过我们在第一段里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不是山海经原来描绘的那个天女魃。
4形象
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古时人们将许多自然现象归之于鬼神的支配,如干旱,就认为是“旱魃”作怪。
旱魃的传说起源很早,如《诗经》里就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的诗句。古代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上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使狂风暴雨大作。黄帝则请来女魃,使风消雨止,打败蚩尤,并将蚩尤杀死。后来女魃没法再回到天上,就在地上住下来。她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