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小霸
第三代君主郑庄公“克段于鄢”,成功的处理了内政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国力的统一,从而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当时郑庄公还是周平王的卿士,权利非常大,这也为他借周王名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创造了条件。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乱的第二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故周郑关系甚密。但随着郑国日益强盛,周平王担心朝政大权被庄公操纵,遂刻意削弱庄公的权力,准备将一些事权交虢公掌管。庄公怨恨平王,平王畏惧庄公,只好否认此事。但庄公不信,于是“周郑交质”,也就是各自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交于对方。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庄公先后两次派兵强割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的庄稼以示威。周桓王对庄公的做法十分恼火,对郑亦采取强硬态度。前717年,郑庄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对他无礼,以为报复。随后又任命虢公为周室右卿士,以分庄公之权。多心计、善谋略的郑庄公意识到此时与王室交恶对自己并不有利,便改而采取忍让态度。同时,励精图治,开疆扩土,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前714年,北戎部落乘中原诸侯国连年混战之机,南侵郑国,郑庄公亲自率军抵御。当时北戎兵骁勇善战,而地形又不利于郑国兵车作战,庄公甚为忧虑。公子突详细分析了戎军“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而不让,败不相救”的弱点,认为应采取伏设诱敌的办法,分而歼之。郑庄公觉得此计甚善,于是分三处埋伏,命大夫祝聃率一支勇敢而不刚强的部队先出阵求战,和敌人一接触就佯败退走。戎兵不知是计,被诱入郑军埋伏圈。郑国三处伏兵把戎军分为几段而攻之,使其首尾不得相顾,祝聃又率部反戈回击,造成前后夹攻之势。北戎后续部队无法相救,遭郑军伏击的北戎前军被全部歼灭。
前712年,周桓王试图大张王权。他行使两周时期天子予夺封邑的权力,用本不属于王室所有的苏氏十二邑换取郑之十邑,使郑国实际损失了四邑。后又索性免除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郑庄公于是不朝。
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征服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繻葛之战,箭射周天子,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郑庄公虽成功地镇压了太叔段的叛乱,维持了郑国的统一与稳定,可是他在位其间多内**。立长子忽为太子,而其他庶子皆有**,庄公一去世,郑国就陷入了君位之争(公子忽,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在近三十年的内乱中,郑国无暇顾及外事,郑庄公的小霸事业戛然而止。
大国争霸时期
郑国内乱结束后,大国争霸的时代到来,先是齐、楚,后是晋、楚,无论哪一方都把争夺郑国当做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国是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作为小国,为求生存不得不首鼠两端,朝秦暮楚,顾栋高说郑“贪利若鹜,弃信如土”,确实是郑国的无奈。
郑简公后期,晋、楚弭兵,此次弭兵持续了较长时期,郑国由此进入了和平发展期。但仍常受晋、楚的侵扰。郑国一直都是晋、楚争霸的前沿阵地,在两大国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晋、楚总体实力相当,双方都深知无力灭掉对方,直接接壤势必导致两国更加剧烈的冲突,因此,无论双方夺郑多么激烈,终春秋之世都没有灭郑。
七穆专权
七穆指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公子舒)、子国(公子发)、子良(公子去疾),他们从公室分离出来另立宗族,即罕氏、驷氏、丰氏、游氏、印氏、国氏、良氏。郑七穆与鲁之三桓、晋之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七穆当权历经郑襄公至郑声公八个君主,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
子产兴邦
子产(公元前578—522年),名侨,公子发子国之子、郑穆公之孙,为七穆成员。子产十四岁便能论政,青年时立为卿士,三十七岁开始执政,直至逝世。子产为郑国中兴作出卓越贡献,是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内政方面,子产积极团结七穆,维护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