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髡(?-前519年),春秋时期胡国国君,子爵,姓归,名髡。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秋七月戊辰,吴国在鸡父大败楚国的属国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六国联军。在战前,吴公子光评价胡国国君胡子髡、沈国国君沈子逞幼而狂,胡子髡和沈子逞被吴军俘虏。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姬胡的地望在今河南郾城县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1姬姓胡国《韩非子·说难》记载《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早在周朝末的公元前745年,郑国便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2归姓胡国,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顿与归姓胡国此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爵位,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历史上胡国国都有二:1,胡(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舞阳县一带)2,胡(今安徽阜阳市)。归胡国历史不短,但据说在史籍上仅仅始见于前544年(周景王姬贵元年楚郏敖熊贠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6年)记载:“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这一年(十有二月)乙未,楚子昭卒(指:楚康王熊招卒,楚郏敖熊贠继位)。对于这个商末周初就已有之的胡子国,学界分歧在于被楚所灭的这个胡子国,是归夷后裔建立的国家,还是百越人系统的貀人(也写作:豽人)被楚所封的子爵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夔氏族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为商的属国,卜辞中就有关于归伯的记载。在商朝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今河南漯河的郾城地区建立了归国胡国,而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则建立了夔国。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据《中华姓氏谱·胡姓卷》(王廷洽著)记载,胡姓来源有九,其中:源流二: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支系,属于以国名为氏的类型姓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原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为子爵小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以其为代表的氏族部落,被称为归夷,属于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小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颍州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也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吴楚之间的“豫章之战”,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楚昭王熊珍八年鲁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结果,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国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源流四:源于百越族,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类型。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所封建的小诸侯国,无爵位。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一作:豽国读作:纳国),然后,将其后代迁徙于颍州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市),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归氏的另一支。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今河南商丘市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在中原建立了归国外,大部分归人不愿臣属于商而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在此建立起胡子国。《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之貀国的后代。楚国灭貀之后,将其后代迁于颍州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市)。楚国就将貀人的后代转封于此,而为胡子国。胡子国子孙就以故国国名“归”为姓。(——据《路史·国名记己》等典籍记载)《路史》的这一说法,应该还是有问题的,胡国也不等同于豽国。因为楚国北侵中原在春秋中叶,而今安徽阜阳市曾经所在的这个胡子国,早在商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