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说这个“瞂”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右边从戈,左边是上面一个象不露头的“巾”,下面一个“目”,诸家对这个字解释不一,目前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依形隶定,另一种是释作【盾戈】,这两种写法电脑都打印不出来,只好用“瞂”字代替,因古文中【盾戈】和瞂是同字,【盾戈】字《说文》没有,《广韵》中有,释“盾也。”而《说文》中只有“瞂”,释云:“盾也。”《方言》:“自关而东谓之干,或谓之瞂,关西谓之盾。”可见【盾戈】就是“瞂”,二者本来是一个字。但是,这个字释为“瞂”是不确切的,卜辞中还有一个方国叫做“盾”,卜辞里说“乎鸣比戉史(使)盾”(《合集》4723),鸣和戉都是武丁的大臣,“史(使)”就是出使的意思,这个国名的“盾”就是瞂字的左半部分,上面一个不出头的巾,下面一个目。其实,这个字的上面就是“幂”的初文,字也作“幎”,是古代一种用来覆盖物品的巾布,甲骨文中的雨、霾等字都从此,代表的是天幕,也就是阴天,因为古人认为云遮蔽天空,就像被幂覆盖住一样,所以也叫做“云幂”,《归藏·启筮》说:“昔者女娲筮张云幕(幂)”,就是指用云遮蔽天空。所以这个字是象幂遮蔽眼目之形,就是“冒”之本字,《说文》:“冒,蒙而前也。从冃从目。”段注:“冒者,覆也。冃目者,若无所见也。”实际上,冒的本意就是幂遮蔽了目光无所见的意思,《吕氏春秋·知化》:“乃为幎冒以死”,高注:“冒,覆面。”幎就是幂,可见幂就是“冒”的用品。后来也训蒙、训覆,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所以,那个鸣和戉出使的“盾”也当作“冒”。这个“冒”也是一种官职名,是一种专门从事舞蹈的官员,卜辞称之为“舞臣”(《乙》2373),卜辞中有“乎多老舞”(《前》7.35.2),也有“乎多冒舞”(《存》1.1041),这个“冒”应该是假借为二毛的“毛”,冒、毛双声,一声之转。“毛”是指头发花白的老人,古称为“二毛”,《谷梁传·文公十一年》:“不禽二毛”,注:“鬓发白为二毛”,《淮南子·氾论训》注说“二毛,有白发者”,是因为花白的头发是有黑、白两种颜色,所以叫“二毛”,也简称为“毛”,《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郑司农注:“老者二毛,故曰毛”。老、冒(毛)都是老年的舞蹈演员。在卜辞中“冒”还有种用法是作动词,如“庚寅卜,殻贞:勿冒人三千乎望贡方。”(《合集》6185),这个“冒人”应该和“登人”、“共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召集人的意思,疑这里“冒”应该读若“募”,二字双声,就是召集、募集的意思,“望”的意思就是监视、观察,就是后来所说的“料敌”,贡方是殷商的敌国,所以要派人去监视它。而从戈的那个字,应当是从戈冒声,仍然读为冒,它是冒犯的“冒”的本字,亦是《说文》“蒙而前也”的“冒”。《汉书·礼乐志》:“民人抵冒”,注:“冒,犯也。”《广雅·释诂四》:“冒,揬也。”揬是冲突、冲击的意思。从戈的“冒”本来应该是战争中的一种进攻方式,也就是一战期间日本军队推崇的“野猪冲锋”,即士兵不顾死活地低着头往前猛冲,日本军队用这种进攻方式把当时的俄国军队打得很惨;但在二战初期的诺门罕战役中,输红了眼的日本关东军又采用这种疯狂的方式对付朱可夫元帅率领的苏联红军,结果一次进攻就被红军的大炮、机枪干掉了5000多人,而红军只损失了170人,日军再次大败亏输——日军的这种“蒙而前”的进攻方式就是这个从戈的“冒”,所以才从“戈”并且训“犯”、训“揬”,就是进攻、进犯的意思,后来这个字被废弃不用,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冒”,而兼有蒙和犯两种含义了。在卜辞中从戈的冒除了用为沚伯之名外,还有用作动词的例子,如“【冒戈】乎望贡方”(《合集》6188),这里的【冒戈】就是“冒人”的省略,其读音与用法应该和不从戈的“冒”相同,都是“募”的假借。因为现在许多关于卜辞和商史的书籍都用【盾戈】,影响已经很大了,所以本文也从众写作“瞂”。沚瞂的“沚”是方国名,就是沚瞂的封国,卜辞称之为“沚方”(《屯》4090),卜辞里常有“王使人于沚”(《合集》5530乙)或“使人于沚”(《合集》6357)的记载,就是武丁派人到沚方去。这个沚方在殷商的西北,靠近贡方和土方,经常受到这两个国家的侵略,如卜辞说:贞:贡方弗登人敦沚?《合集》6178贞:贡方弗敦沚?《合集》6180癸巳卜,殻贞:旬亡冎?王乩曰:有祟,其有来鼜,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鼜自西。沚瞂告曰:“土方正(征)于我东鄙,v二邑。贡方亦侵我西鄙田。”《合集》6057正前两条是说占卜一下贡方是否召集人去攻击沚方?后一条是沚瞂向大商报告敌人入侵的情况,说土方征伐了沚方的东部边境,危害了两个城邑,贡方也侵犯了沚方西部边境上的田野。因为瞂是沚方的首领,所以也用瞂代替沚方,如“丁巳卜,韦贞:贡方其敦瞂。十月。”(《英》571),贡方攻击瞂,也就是攻击沚方。卜辞也称瞂为“白(伯)瞂”,则瞂是伯爵,就是沚伯,他也是商王武丁的重要大臣,而且是近臣,卜辞中关于沚瞂的记载非常多,其中最为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