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山沟中的军阀>第二五六章 不一样的二战开端(上)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德国突然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了大规模突袭行动。

首先发动突袭的是德国空军。在天亮前,德国空军大规模出动,对三国靠近德国的机场进行了狂轰滥炸。面对德国空军的突袭,三国空军仓促迎战之下损失惨重。在极短的时间内,三国失去了制空权。

成功夺取制空权后,德国陆军兵分三路向三国进发。

一战结束后德国虽然没有战败,但也对堑壕战十分头疼,德国总参谋部认为下次战争一定要坚决避免陷入堑壕战中。因为一旦再次陷入堑壕战中,德国会步一战的覆辙。可是法国、比利时沿着法德、比德边境修筑大规模防御工事,这摆明了两国想要和德国打堑壕战。德国当然不可能就这样和两国打堑壕战。于是德国总参谋部不得不制定突破两国防线的作战计划。

起初德国总参谋部拿出了“黄/色/方/案”作为突破法比两国防线的计划。

按照该计划德军主力从荷兰、比利时等国穿过,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消灭法军和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总之,此方案可以看做是一战时“史里芬”计划的翻版。

德国在一战时使用了“史里芬”计划,但最终却打成了堑壕战,德国差点因此输掉战争。因此这一方案被舍弃。

德国总参谋部冥思苦想,发现自己一直找不到好方案。直到德国和西联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兵棋推演,德国的参谋人员才找到了这样一份曙光。这次突袭对荷兰、比利时、法国三国,实际上就是这份曙光的产物。

德国将对荷兰、比利时、法国三国的突袭方案称之为“镰刀方案”。按照该方案,德国将在德国与三国的边界处集结三个作战集团。从左到右依次被称为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c集团军群。

伦德施泰德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四个集团军,共五十二个师(其中十个装甲师和五个摩托化师),由第三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

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三个集团军,共三十五个师(其中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由第二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勒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两个集团军,共二十二个师(其中两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师),位于钢铁防线正面,担负佯攻,牵制当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六十个师(其中四个装甲师、六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二十五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三十五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九月二十九日,战斗一打响,德国c集团军群当即向正面的钢铁防线发起正面进攻。在空中轰炸机和地面超大口径重炮的支援下,德国c集团军群对守卫防线的法军造成了十分巨大的伤亡。在较短时间内就摧毁了已经查明的各种堡垒上百个。

德国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也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向自己的目标发起了进攻。

有鉴于在不久前才结束的中日战争和中苏远东冲突中,德国生产的飞机(英法等国先入为主地认为那些飞机时德国生产后,卖给西联军的)表现得实在是太优秀了,比利时等国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要地的防空火力。

因此突袭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德国伞兵部队在突袭过程中遭到了比军防空火力的巨大杀伤,好在随行的空军飞机及时支援,不然突袭的伞兵部队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西联卖给德国的对地攻击机在对地支援中发挥了巨大的效果。按照那些得到支援的部队说法,这些飞机只要盯上目标,就没有摧不毁的,而且在摧毁目标的同时还保证不伤及附近的友军。

这样优异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飞机本身就有十分优良的/性/能,另一方面是因为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都是德国的精锐飞行员。

埃本?埃马尔要塞被攻克意味着德国进军比利时的道路顺畅了很多。

面对德国的进攻,早就有所准备的法比英三国/军队,按照计划行动了。

法军一部进入钢铁防线法国段防备德军的进攻。法军另一部和英国远征军则进入比利时境内,帮助比军抵挡德军的进攻。

可就在这当口,德军真正的主力部队却向阿登山口发起了突袭。

在法比联合修建的防线上,阿登山脉由于地形原因,被法军认为是装甲部队难以突破的地段。可即使这样,在战前法国还是特意抽调了部分部队和武器装备加强阿登山脉的防守。

等到德国的主力部队真的向阿登山口发起突袭时,才发现阿登山口的防御能力要比想象中高得多。好在德军准备充分,不然还真的要栽个大跟头。

为了保证成功突破阿登山口,德国最高统帅部集中了最强大的陆空军部队。

承担主要突击任务的部队全部使用德国从西联购进的装备,其中就有三二式坦克、二七式坦克、各种自行火炮……

以至于德军内部将这支部队称为“中国/军团”。

原来在阿登山口驻防的法军大多都是不入流的那种,新调来的部队不是新编的,就是装备差的。


状态提示:第二五六章 不一样的二战开端(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