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宦海风流>第四部 虎胆县令第四十八章 黄龙四年

黄龙四年,也即771年的元月,朝廷发布了一项重要的财政改革--“食盐专卖法”。//////.

在这之前,国家的盐政实行的是由**开辟盐井、盐田,派专门的官员管理或者委托商户直接管理具体生产事务,这种商户叫“亭户”,编入户部独立的案籍档案中管理。“亭户”生产出食盐后,自由贩卖给盐商,国家从中收取盐税。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有利于商品交易的自由贸易政策,同时,国家不用将过多的人力、财力消耗其中,按生产量、贸易量,收取税钱便可。

但是,有官员却认为这样的政策,不仅容易使那些奸黠狡诈的商人贪赃枉法,侵吞国家财富;因为食盐的暴利,更可能导致“巨商”涌现,不利于国家实施的“抑商”大计,长期下去,可能引起“民羡商富,而不事生产。”的恶果。

“翰林学士”陶翼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上书道:“商人逐利而走,只知钱事不知廉耻,万不可再将此等朝廷大政操之于手。”

恰恰又在此时,关内道京畿府附近连续发生了数件豪、商勾结盗卖官盐的案子,影响很恶劣。“户部尚书兼度支盐铁使”谭孝移也认为现在是非常时期,应该制定非常政策,来打击一下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的气焰。谭孝移是理财老手。此时已经七十多岁,十年前他本来已经退休,先帝龙驭归天后,朝廷缺乏主持经济工作地“高手”,于是宰相窦刚将他请了出山。谭老头工作非常认真,他的一些下属曾半是佩服半是称赞地说:谭公为事勤力。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意思就是办公非常勤奋、辛苦,对自己要求严格。

既然“经济能员”谭孝移都认为应该制定一些非常政策,政事堂的诸位宰相们不管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在不能提出强有力的不同意见情况下,也便通过了这个决议。很快,新的盐政法出炉,可惜谭孝移却没有坚持到底。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病逝了。

随后,门下侍郎加“参知政事”李景俭。在这个时候,出任了检校(名誉)户部尚书,和新任地“户部侍郎”杜黄裳、“盐铁度支使”种拂开始接手经济工作。

“盐税专卖法”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向地方发布。新的“盐政法”取消了过去的自由贩卖,实行国家专卖,设立了盐监、贩盐司等盐务机构,制定了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取消了各级盐商的“卖盐权利”,从“亭户”收取出产的食盐后。运送、贩卖过程,全部由**机构负责,实现了“官收、官运、官销”一体化。这个新政刚一颁布,便引起了持不同意见的一些官员地强烈反对。“左拾遗”扬钜认为此政策实属荒唐之极。新法看似短期内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长远下去却是对国家有大损害。他指出此法乃是“与民争利”,将会为以后的施政开放不好的风气,如果遵此例,以后动辙改变原本并无大碍地政策,民众还怎么会信服朝廷信誉。

丁晋的老上司--现在已升任正四品“太常寺少卿”的宇文成也上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的不满。我&看书 斋“太常寺”是掌管国家钱谷金帛诸货币的部门,也算是经济工作单位,宇文成对新法的弊端更有一番不同于外行之人的了解,他指出了新盐政的四点不妥:1。朝廷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2。盐监、盐司等机构的建立,必将导致**机构地臃肿、人浮于事;3。**专营专卖,贪官污吏可借机剥削百姓;4,肆意修改财税政策,将扰乱国家正常经济秩序。

当这些不同意见的奏折呈递到处理国家事务的中枢--“政事堂”后,也引起了几位宰相的激烈辩论,同样是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首相窦刚压下了所有地争执,他认为法令既出,便不可收回,否则将致国家威严于何处,致各位相公尊严于何处?

“参知政事”李景俭是新政的实际主持人,新盐法实行几个月来,他尝到了甜头,所以是最坚定的拥护者。他的话虽没有窦刚威严刚硬,但是有具体的经济数据支持他的观点,食盐专卖后,税收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此时财政紧张的朝廷来说,是最有利的说服力。

于是,“新盐政”就在这种磕磕碰碰、赞成和反对者互相争执、激辩地氛围中艰难地进行着,从它一开始地艰难难产中,或许可看出些端倪:此法将在大周帝国的历史上,占据一番重要地地位。

黄龙四年这一年,对于丁晋来说,是极为清闲、无聊的一年。及至多年以后,宦海一生的丁晋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尚有些怀恋这一年仕途上难得的风平浪静。

首先应该庆幸的是摆平了归登来这个难缠人物,收了文裕县众人表示敬重的“贵礼”,归刺史的态度有了些变化,再丁晋不惜自污以打消他的嫉妒心理后,归大人觉得丁晋这个年轻人还算机灵会来事,有意安排了几个棘手的“工作任务”,又被丁晋完成得非常漂亮,归登来这个老怀欣慰啊。

说丁晋会来事,确实不是虚言,归使君爱好广泛,不仅酷爱“黄白之物”,骏马美女更是来者不拒,来到并州不久,又喜欢上了当地的“斗鸡”活动。

可惜归大人喜欢是喜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菜鸟,也曾蓄养了几只“名凤”。倍加爱惜,可等到“用武之时”,总不给主人争气,输地是一败涂地。归刺史既心疼“爱宠”,又心疼输掉的钱,便老想着寻到一只传说中的“神


状态提示:第四部 虎胆县令第四十八章 黄龙四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