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清朝土著奋斗史>33蠢蠢欲动的众人

虽然可惜了没有暗算到淑慧,雁蓉也很快就没心思去纠结这些了,因为噶尔丹侵边事件愈演愈烈了,虽然与后宫诸人没什么直接关联,奈何这天下最大是皇上,皇上心情不好众人皮自是都得跟着绷紧着些,以皇上为天后宫诸妃嫔们就更是如此了。一时间无论是朝堂还是后宫,气氛都显得沉闷了不少。

气氛再怎么沉闷,原也是对淑慧雁蓉两个小姑娘没什么大影响,只是她们一个担忧着家中那个一心想建功立业不靠谱哥哥,一个关心着不知道进宫之前布置能不能顺利进行,倒是一时间相安无事了。

满人向来重军功,如今形势又与国初时有所不同,没那么多仗可打,也没那么多军功可立,八旗又是全民皆兵,无事不得出京城,整日价被圈在京城中无所事事,这下好了,出了个狗胆包天噶尔丹,叫嚣着和沙俄建立了军事同盟要来攻打大清,众人纷纷请战,噶尔丹那是谁,一个跳梁小丑罢了,这不是白白给咱送军功来么!

此时八旗和后世人印象里京城遗少还是有很大区别。在后世人印象中,满洲旗人生活很是糜烂,大老爷们整日价提着个鸟笼子满大街闲转,不事生产,且估计应该是中国最早“追星族”了,捧京剧名角那个劲头直逼后世人眼中脑残粉。

这时旗人却并非如此,想要建功立业雄心壮志还未曾被安逸舒适生活所磨灭。特别是前些年经过一场三藩之乱,参战好些人不仅升了官还很是发了一笔横财,三藩之乱主战场在南边儿,那里可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打赢了仗再顺便搜刮一番,腰包自是都揣得鼓鼓了。攻打噶尔丹估计是掠不到什么财物,从来蒙古诸王来京城都是来找康熙哭穷,所以财是不用做什么指望了,但军功总是扎扎实实吧,所以众人请战情绪还是异常高涨。

此时旗人也没有什么畏战情绪,不仅不畏战还自信心极度膨胀。三藩之乱那么大规模叛乱都给平息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特别是噶尔丹虽然一直没消停过,时不时就会来劫掠一番,但京中上下人等还真没怎么将他放在眼里,那就是个跳梁小丑罢了,要不是前几年皇上忙着平三藩腾不出手来去收拾他,如今他哪里还能这么嚣张上下蹦达欢,八成坟头上草都长几尺深了。

就连康熙自己虽然认定这噶尔丹是个狼子野心之徒应予以重视,但也不认为会很难收拾。所以,他一开始采取政策是先礼后兵,二十七年时一边派一等侍卫阿南达等人携敕命而去,命噶尔丹罢兵,一边调兵遣将加强驻防。噶尔丹自是不会听从敕命,但他生性狡诈,也没有与从盛京及科尔沁部调来清兵们硬碰硬,而是从呼伦贝尔撤走去攻打正在发生纷争漠北喀尔喀部去了,为自己赢得了壮大声势关键时间。喀尔喀共有三部,分别是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且此时并不隶属于大清所管,而是年年纳贡,类似于附属国关系。这样一来康熙自是不会紧追着噶尔丹不放了,说不定还会在心里面替噶尔丹加油助威呢,打吧,使劲打,最好能打得两败俱伤,然后大清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不可否认噶尔丹确实是个能征善战悍勇之人,往劫车臣汗,大败土谢图汗,将整个喀尔喀部搅了个天翻地覆,打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人抱头鼠窜,不久后就率众来投奔大清了。既然是来避难自是不会再享受到附属国待遇了,康熙毫不犹豫大手一挥就将其并入大清版图了。

虽然收了喀尔喀部是件好事,但也因此而放任了噶尔丹,错过了剿灭噶尔丹最好时机,如今噶尔丹声势已经壮大渐成气候了,不再那么容易被剿了。康熙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收了喀尔喀部之后马上调兵遣将开始备战,六月里尚书阿喇尼兵败更是引起了康熙警惕,决意领军亲征噶尔丹,准备一举歼灭了这群逆匪。

皇上有意亲征,大臣们自是哭哭拦拦,奈何康熙从来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皇帝,而是一个有雄才大略,且控制欲极强,他决定事又哪里是别人能轻易改变?所以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然后是随军出征人选,各方势力早在年初时便活动开了。特别是一直针锋相对分别拥护皇太子与大阿哥两派人士,互相使绊子拖后腿,什么阴招损招都使劲往对方身上招呼着。就是皇太子与大阿哥本人也是对此相当重视。

胤褆向来以大哥自居,对于汗阿玛立了老二当太子他是相当不服,可能小时候还只是小孩子间斗气,明明是长兄凭什么事事都要压一头?且康熙宠太子自是头一份,但对存活下来第一个儿子胤褆也是相当重视,这样重视更是蒙蔽了胤褆眼睛。再加上朝堂上明珠与索额图向来不对付,且两人都是大权在握重臣,权势迷人眼财帛动人心,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现状而将手伸到还未长成皇子们身上去了。索额图是有现成条件,他是太子胤礽名正言顺舅公,自是大张旗鼓拥护皇太子胤礽。明珠与其斗了大半辈子,哪里能坐视索额图张扬,俗话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正好明珠与惠妃纳喇氏是有些血缘关系,惠妃是其堂侄女,关系虽算不得特别亲近,但到底能扯得上,于是乎明珠就开始拥护起大阿哥胤褆了。于是乎胤褆原本不服气就变成了强烈不满,而后开始不甘,再到野心滋长……可以说是明珠一手捧出了一个大阿哥。

军功是个好物,胤褆自是想要。且他已经是可以办差成年阿哥了,如今大好机会摆在眼前,


状态提示:33蠢蠢欲动的众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